![]() |
接送孩子开家长会少见爸爸踪影 心不够钱来凑?
2013年12月27日10:45 来源:武汉晚报
今年最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吸引了无数家长和教育专家的眼球。在荧屏上看五个爸爸从独自带孩子时的笨手笨脚到开始应付自如,"爸爸"这一角色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有的作用也开始引起讨论。 和节目中五个爸爸相比,现实中的爸爸们到底又去了哪里?记者走访我市部分中小学和学生家长发现,老师们普遍感觉,与母亲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孩子的责任相比,父亲的角色已越来越弱化。 照顾孩子 妈妈向前爸爸退后 家庭中照顾孩子以谁为主?不工作时谁陪孩子较多?近日,记者在武汉关小学、邬家墩小学、育才小学等多所学校对20位家长进行了一个小调查,针对孩子家庭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的一方进行了解。结果,所有的家长都表示,家庭成员中,除了工作时以老人照顾为主之外,妈妈是和孩子接触得最多的人,而爸爸在孩子身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反而是最少的。 在武昌一所公司任职但居住在汉口的许先生说,自己儿子现在上幼儿园,每天早上他7点半不到就出门,那时孩子还没起床。晚上9点多回到家里,孩子已经睡觉了。"星期一到星期五基本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只有周末不上班的时候能带他玩。" 相比幼儿园的孩子,上了小学的孩子则时间更宝贵。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小琪说,她周末两天有一天半是在外面培优,剩下的半天多数是玩电脑。“每次去培优都是妈妈送我去,爸爸基本不管,中午在外面吃饭也是我们两人。只有星期天晚上爸爸可以和我们一起呆一会。可是我要做作业,9点多就要上床睡觉了。” 武汉关小学一位老师介绍,平时学校通知家长来开家长会,绝大多数是妈妈或者老人来,很少有爸爸到场的情况。其实很多妈妈都有工作,但一有事情,第一个请假照顾孩子的肯定是妈妈,爸爸都能退后一步。 20位参与小调查的家长中有8位是爸爸,其中有6人坦言,即便是周末,孩子有空、自己也有空的时候,也似乎找不到什么好节目可以陪孩子一起玩。“我睡觉,他玩IPAD;或者我玩手机,他玩IPAD,这是我大部分单独陪孩子过周末时候的主要内容。”一位3岁多孩子的爸爸李先生说,如果换做是妈妈,多数都会带孩子出去玩,爸爸则相对缺少计划,比较被动。 “爸爸”缺位 “严父慈母”变“严母慈父” “子不教,父之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这一角色应该是主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人,“严父慈母”也是夫妻双方在孩子教育中的性格定位。不过,现在因为“爸爸”的缺位, “严母慈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老师认为,现在一些孩子的性格比较柔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差,一定程度上和这个因素也有关系。 参与调查的8位爸爸不约而同地认为,他们比孩子妈妈更容易满足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也更能容忍。“我平时已经陪他很少了,难得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实在不想对他太严厉。”江汉区华中里小学学生家长刘先生认为,让“严母慈父”出现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平时父亲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变得更宽容。 武汉关小学万琦老师说,和妈妈呆在一起多的孩子,一般性格上比较温顺,善于和老师和同学沟通,这都是女性角色在教育中带来的正面影响。不过,和父亲或者其他男性角色接触得少,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的主动性和耐受力也相对不足。 “我们班上有个男孩特别爱哭,字不会写哭,饭吃不完哭,老师上课时跟他没有眼神交流也会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不干了。”汉口一所小学一位老师说。后来班主任家访一了解,发现孩子从小就和外婆妈妈和小姨一起生活,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平时孩子接触最多的都是女性,直接导致他性格比别的孩子脆弱许多。 心不够钱来凑?钱不能兑现父爱 调查中,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太忙。另外,有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了城市里的“留守儿童”,也很难经常和父亲见面。 江汉区邬家墩小学德育主任李娜说,不少父亲在内心以为用钱就能够兑现父爱。他们不停地为孩子买昂贵玩具,投其所好;在孩子学习和前程上也肯花大钱。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因为,孩子更需要的是与父亲亲密相处。这需要投入时间,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 “我一直弄不懂,许多父亲为何宁愿隔三差五地在酒桌上说着无休无止的废话,却不愿多花一点时间与自己孩子聊聊玩玩?” 李娜认为,生了孩子,只是做了“生理父亲”;给孩子物质保障是做了“物质父亲”;与孩子有心灵的交流,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缺席,才能成为“精神父亲”。三个层面都到位,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亲,才配接受儿女对父爱的感激和讴歌。(文/记者陈玲) 责任编辑:杨若琛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