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考上北广播音系
接连遭受丧父和下岗的双重打击,24岁的赵普虽然不得不暂时终止当正式主持人的梦想,但他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于是,下岗后的赵普立即开始在合肥四处找工作。然而,整整两个月过去了,他连当搬运工的苦活都没找到。
有一天,赵普偶然得知一个同学在城隍庙摆了一个服装摊,门面不大,但生意红火。他急忙找到这位同学,同学提议赵普出点本钱加盟。赵普最终答应了同学的提议,拿出2000元积蓄加盟小店。
从此,赵普可谓是身兼数职,为了谋生而不得不放弃自学考试。白天,他是服装小店的伙计,为了淘到物美价廉的货物,他必须凌晨赶往千里之遥的武汉市汉正街,与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淘出新货,并且在天黑前赶回合肥。而夜晚,他则又是衣着光鲜的临时气象播报员。
恰在这时,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干部专修班正在全国招生。这个消息就像一支强心针,扎在了他的心间。他毅然决定报考,但他从招生简章中得知,北广播音系属艺术专业,既要考文化课又要考专业课,而文化课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专业课则是寄送本人主持或播音的作品。此时已是1995年6月,而文化课考试10月就要举行。仅仅只剩下4个月了,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完整整3年的高中课程吗?
朋友们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赵普想:是男人就要像上战场那样去战斗,只要自己努力了,即使失败了也不会留存遗憾。为此,他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早上5点到子夜1点,所有的时间都充分地利用起来,即使是上厕所,也要带上英语单词,后来他索性到一所中学的高三插班学习。跟赵普合伙开小店的同学感慨地说:“有这种狠劲儿,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1995年10月,赵普顺利地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可是考完他才得知,干修班招生实行配额制,当年安徽只有一个名额。赵普急了,赶紧将自己主持的作品亲自送到北京去争取名额。令所有人吃惊的事情终于发生了——1996年2月,只有初中文化的赵普真的接到了北广播音系的录取通知书!
1996年9月,赵普拿着退出服装店得到的8000元钱,来到了北京。不同于别的公派来参加学习的同学,下岗后的赵普必须在学习之余打工,挣够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想到自己曾经学过篆刻,赵普就在广院附近的一个地下通道里摆起了印章摊……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活儿,他制作了一些类似名片的小纸片,写上自己能胜任临时家教、抄写员和主持人等岗位……没想到这种宣传方式非常有效,他终于可以赚到足够的钱了。
那时,学校一位姓李的老师不太了解赵普的情况,见赵普整天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特意把他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说:“你这个年龄考进我们学校,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一定要珍惜,以学习为主,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