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素读”教学法首次引入河南 把古诗文唱出来

2017年09月07日00: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经典素读”教学法首次引入河南 把古诗文唱出来

  学生们吟诵古诗文

  □见习记者李尧文图

  核心提示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新学期伊始,郑州市纬三路小学开学第一课以诗歌吟诵的方式开始。

  9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郑州市纬三路小学,见到了六年级教研组长范广志老师和五年级教研组长刘春燕老师。范老师告诉记者:“暑假期间,我们学校几个老师一起去浙江台州参加了‘素读’培训,大概七天左右的时间,回来后我们把这种方法交给了学生,效果很不错。”“经典素读”教学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到底有无争议?记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老师赴浙江取经,取来新型学习法

  范广志老师带着记者来到了他所带的六年级五班,学生们向记者展示了“素读”法中的“吟诵”。经典古诗文本身强烈的韵律感配着学生们单手拍击桌面所打出的节奏,一篇《孟子·梁惠王上》便飘荡在教室上空。

  范老师说:“‘素读’分为‘歌诀’和‘吟诵’,‘歌诀’是把古诗文配上音调后给唱出来,就像我们唱流行歌曲一样。而‘吟诵’和‘朗读’不同,古诗文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诗文的意境是体现不出来的,而吟诵则不然。这些年来‘吟诵教育’在南方的城市一直搞得很好。我们去浙江台州取经回来后,用这个办法教孩子背诵《岳阳楼记》,效果也很好。”

  范老师说:“其实,我们是想以诵读为抓手,达到教育的多种目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们进行一种人格教育。让先贤的经典诗文在学生们心中落地生根,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实经典诗歌都是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底蕴的,也是有着特定的韵律和节奏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反反复复地诵读来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学习目标。”刘春燕老师告诉记者,“素读”是来自日本的概念,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即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

  学习古文经典,学生和家长认为有效

  “素读”的效果到底如何?记者随机采访了班上的几位学生,六年级五班的闫艺珈说:“以前我们背古诗文真的感觉很烦、很枯燥,大人们都说这是经典,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美的,现在不同了,学会了‘歌诀’和‘吟诵’,经典古诗文可以唱出来了,一篇经典很快就背会了,而且也不怎么出错。”

  学生马睿阳的妈妈告诉记者:“这次范老师他们引进的这个学习方法,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增进了孩子和我们家长平时的互动,孩子经常放学回家后,拉着我们和她一起把古诗文唱出来。说实话,我们也跟着学了不少东西呢。之前我们也曾带孩子出国旅游,让她去接触感受不同的异国文化,现在孩子经常说还是中国的文化有魅力。”

  纬三路小学的教导主任马艳枝说:“自从范老师和刘老师向学校领导讲述了他们的想法之后,学校领导特别支持,认为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好的方法,后来校领导就决定让范老师和刘老师牵头儿去做这个事,现在各方面的反映都很好。”

  专家称“素读”效果仍需时间来检验

  对此,郑州一所大学的文学院教授刘建波认为:这种方法目前确实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在学习初期,学生和家长对这种方法的评价都特别高,因为短期内确实见到了效果。尤其在南方的城市这种方法被推广得更多。但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是存在争议的。

  他说,日本教育界对于“素读”的态度也是分为支持和反对两大派别。反对的人认为不少学生会在短期内对这种方法充满热情,学习效率明显提升,但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习更有效率,而不是这种方法作用的结果。一旦时间长了,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这种方法的效果也就不明显了。刘教授说:“‘素读’注重的是在不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直接记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背,让他们在一开始就明白他们背的是什么,这样比较合适。现在有学校进行了尝试,可以看看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方法所带来的效果是否还会和初期一样好。”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