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教育创新的力量

2017年12月07日16: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前,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展示了一批以立德树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优秀成果。

成果集中反映了一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创新,涵盖不同教育阶段及多个研究方向。如《“新一千零一夜”农村寄宿留守儿童睡前故事》旨在用公益项目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助力农村教育发展;《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理论与实践》,旨在用大数据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助力教与学的效果提升;《“课程、空间、活动”三位一体的创客教育实践》,旨在从多维度分析创客教育的实践过程,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云桥学院:农村教师与高校师范生专业互助成长平台》,是大学与中小学携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这些成果均来自教学一线,都在努力指向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我们要特别呵护教育创新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谈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但是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应试倾向依然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较为突出,比如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亟待加强,比如课堂上教与学的个性化、科学性和效率都仍待提升等。鼓励教育创新,并加强对教育创新成果的发现、培育、推广和应用,使更多学校、教师、学生受益于教育创新,才能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些年来,教育创新成果蓬勃出现,在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的效率和科学性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惠及了一大批学校、教师和学生,也让我们愈发深刻地意识到,努力推动教育创新,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涌现出来,是提升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抓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谈道,“但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当前,在推动教育创新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难题”。

刘坚表示,比如,由于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教育科研人员更多关注科研课题和理论研究,更多关注文章的发表,对教学实践以及实践成果的应用不够关心。因此,优化教育科研评价机制,引导更多教育科研人员关注教学实践,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仍是当务之急。再比如,要更好地构建教育界与企业界之间的对接与合作。一方面,很多教学创新成果非常优秀,但却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缺乏将成果产品化的经验和路径。而另一方面,一些教育企业希望开发出优质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产品,虽然具备资金和技术优势,但却缺乏对于教育足够深入的理解。创建一个新的机制,让双方优势互补,也需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激发广大一线教师的创新意愿和主动性。“教师是最了解教学一线情况的,他们对于教、学、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最清楚,从这个角度来说,广大教师既是教学创新的受益者,也应该是参与者。只有真正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动性,才能让更多优质的教育创新成果涌现出来。”博览会上,不少专家指出,“还要加快推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实现教育创新成果的政府购买,引导社会力量有效参与优质教育内容的研发,形成提升教育质量的合力”。

“为了保证教育创新成果的高质量,要求我们在遴选的环节,认真制定标准、规范程序、物色专家,避免各种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产品,进入教育创新成果系统。真正做到通过鼓励创新、增加优质教育内容,解决教育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刘坚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07日 17 版)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