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遭7名同学掌掴!如何才能让孩子免受欺凌?

2018年01月11日09:55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网上流传一名女学生被打视频。视频中,7名女学生对一名女生进行掌掴、踩踏、踢打,被打学生瘫坐在地上,无力反抗。该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公愤,也引起了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不久前,澎湃新闻报道,网络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名男学生躺在寝室下铺,遭其他多名男生掌掴、拳打脚踢。

  校园生活本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它应该是纯净、天真、欢快的。然而一些学生不理智的欺凌行为不仅会给自己的学生生涯蒙羞,也会给受害学生蒙上阴影。

  这些事件背后,该如何反思、如何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再次发生?

  不久前,教育部等11部门共同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提出了预防的具体举措,规范了处置程序,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

  《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是怎么界定的?应该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应该怎么实施教育惩戒?

  如何界定学生欺凌?怎样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

  学生欺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那么,应当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如何惩戒校园欺凌呢?

  对“欺凌”作出明确界定

  防治欺凌,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学生欺凌。

  在11部门联合印发的方案中,首次对学生欺凌作出明确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为防患于未然,方案要求,学校每学期开学时集中开展教育、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专门设置教学模块等方式,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欺凌防治专题教育;组织开展家长培训,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落实监护责任。

  方案还提出加快推进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建设,学校根据实际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此外,要定期开展排查,针对全体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及时查找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

  发生欺凌事件,如何妥善处置?

  一旦欺凌事件发生,如何处置,谁来处置?

  《治理方案》明确,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应依法依规进行。

  学校发现欺凌事件线索后,应当按照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如有申诉请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组成调查小组启动复查。如有涉法涉诉案件则纳入相应法律程序办理。

  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应该怎么实施教育惩戒?

  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方案明确了不同的惩戒措施:

  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

  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学生予以训诫;

  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

  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保护孩子免受欺凌,老师、家长应该怎样做?

  “校园欺凌”是一个严肃且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双方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

  家长作为孩子坚实的后盾,平时应该多注意观察孩子的举动,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情况。当发现孩子有异常,应该及时与老师沟通。

  同样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是老师的职责之一。平日里,老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前不久,中教君采访了知名教育事务律师雷思明,他以个人名义发布了国内首个《校园欺凌防范与处理操作指引》。中教君结合《指引》,综合整理了一些干货,希望老师家长们能从中受益。

  提醒孩子:认识多种欺凌形式,防止伤害与被伤害

  校园欺凌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四类:肢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亦称社交欺凌),网络欺凌。除了对受害者进行人身攻击外,以下情形也属于校园欺凌,告诉孩子谨记不要对同学做以下事情,也不能纵容别的同学这样对你。

  (1)对受害者的物品进行攻击,包括抢夺他人物品、故意毁坏或弄脏他人物品、故意抛弃他人物品、故意隐匿他人物品,以及逼迫受害者毁坏自己的物品等。

  (2)向受害者勒索财物,包括勒索金钱、物品等。

  (3)威胁、强迫受害者去做有损自身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的事情,如强迫其舔舐秽物、脱裤子、做淫秽动作等。

  (4)威胁、强迫受害者为其提供劳务,如为其代写作业、代为值日或者为其跑腿等。

  (5)用粗鄙的语言侮辱受害者,包括叫侮辱性的绰号,讥笑、贬损他人容貌、疾病和生理缺陷以及其他与他人不同之处等。

  (6)故意编造、传播对受害者不利的谣言,使得受害者被同学、老师误解、受到处分、名誉受损。例如造谣说受害者偷东西、打架、作弊等。

  (7)在微信、QQ、网站论坛等社交媒体上,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攻击、侮辱受害者,或者散步关于受害者的谣言,或者公布受害者的隐私。

  家长: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存在异常,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如果孩子真的遭遇了校园欺凌,往往不愿意和父母倾诉。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

  这时,就需要家长们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们便要引起重视了。

  (1)身体表面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痕;

  (2)书本、文具常常丢失或破损,或者频繁地向家长要钱;

  (3)如厕习惯变得反常,课间不去,改在课上去,或者非得回家才上厕所;

  (4)突然变得逃避上学,常常装病请假甚至逃学;

  (5)在校期间或者回家后,总是神情沮丧、情绪低落、精神恍惚;

  (6)学习时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急剧下滑;

  (7)突然变得焦虑、易怒,感叹活得没意思;

  (8)经常自责,甚至出现自伤自残行为;

  (9)频繁地出现失眠、噩梦、尿床等现象。

  老师:关注校园欺凌高发时段和区域,早发现、早控制

  上文中提到的两起校园欺凌事件都发生在宿舍内,那么校园里还有哪些区域属于欺凌高发区域呢?哪些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校园欺凌呢?老师平时多注意,多监督,才能防患于未然。

  (1)高发时段:

  ①课间休息时间;

  ②午休时间;

  ③没有老师看管的活动课时间;

  ④放学后;

  ⑤上下学途中。

  (2)高发区域:

  ①学校厕所;

  ②学生宿舍;

  ③操场;

  ④楼道;

  ⑤教室;

  ⑥校门口及周边。

  孩子的性格、心性的养成与成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各界都该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更加健康、美好的环境,以身作则,做孩子们正确的榜样。

  对于那些受过欺凌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应当尽可能地给予关怀,不要让一次的欺辱成为终身的烙印。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