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要来了,教师,你敢收家长的“红包”吗?

2018年01月24日09:41

来源:中国网

  热点

  日前,一起微信红包引发的“碰瓷”事件再次引爆网络舆论。在大年初一,广东连州一位教师领取了本班家长88.88元微信红包,家长将其举报到教育局,最终该教师受到处分。

  教师收受贿赂本身是众人深恶痛绝的事,但此次网络舆论却支持起了该名教师。不少网友认为收微信红包不过是人之常情,并谴责家长挖坑害人、教育局矫枉过正。

  事实上,中国网教育频道小编梳理发现,有关教师收取“微信红包”的问题,由来已久。春节将至,教师,你还敢收家长的“微信红包”么?

  要点 | 速读

  1、针对微信红包碰瓷事件,人们反而力挺教师,认为教育局矫枉过正。

  2、随着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愈来愈多,必然会不断引出有关社交媒体上的新一轮尺度界限问题,比如教师该不该收家长微信红包。

  3、人情好意和违规,让教师陷入收红包的尴尬境地。

  4、解决微信红包问题,还得从解决家校合作关系入手。

  事件回顾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7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第五小学教师张某某点击领取了该班学生家长的88.88元微信红包。随后张老师向家长回赠一个90元的微信红包后,但该家长并未领取。出人意料的是,该家长将张老师收取红包的记录截图后发布到网络,同时向当地教育局进行举报。

  最终教育局给出了对张某某同志免于纪律处分,给予诫勉处理,并将所收受的红包交由组织处理,在全市教育系统通报批评等处分。

  老师“收”了微信红包

  网友却集体为她鸣不平

  这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出乎意料的是,网友们纷纷力挺起了教师。

  调侃过后,有的网友表示这位家长真的是在“坑孩子”,指出家长的做法存在问题也可能对孩子造成不良示范。

  一位过来人的“内心独白”......

  不止网友,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就在其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中发文力挺这位教师:

  人们普遍谴责那个家长,觉得此人歹毒阴狠,“以后谁还敢教你的孩子啊!”我完全赞同舆论的谴责。我甚至认为,这样的家长已经用行为给自己的孩子做了最有效也最可怕的“家庭教育”,我真为其孩子的未来担忧:才一年级的小孩啊,有这样的家长“陪伴”,真不知以后会成啥样!

  他的出发点是在于家长的挖坑陷害,破坏了家校的合作关系:

  我倒是担心,因为这次被学生家长挖坑陷害,张老师从此因为“增加了防范意识”而不再信任大多数学生的家长,这势必影响教师和学生家长应有的健康合作关系。因此,我还想对张老师说的是,这个“挖坑家长”是个别的,并不具备普遍性,不要因此而失去对绝大多数家长的信任,当然,我想您也不会这样。您这么善良这么单纯,信任您尊敬您的家长更多。

  有媒体则指出,教育局的矫枉过正,反而寒了教师的心:

  作为教育事业主体之一的教师理应与收受红包等行为保持绝缘,这既是自律的体现,更有各项规章制度作为他律。但具体到此次事件中,却不可机械地予以处理,不分缘由地认定“性质还是一样的”,而应根据具体情形作出更为适当的处置。

  首先,当事教师收家长微信红包发生于农历正月初一。学生家长给老师发个几元十几元的红包,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其次,红包金额较小。88.88元的红包实在算不得金额较大,如果当事教师真有意“受贿”,想必不会冒着风险只为这点“小钱”吧。第三,当事教师在发现红包金额为88.88元后,马上向该学生家长回赠了90.00元的微信红包,只是学生家长没有点击领取,这说明张老师发现所收的并非几元十几元的“小红包”后,为了避嫌已经采取了补救措施。

  家长的红包,防不胜防

  且不谈是否存在挖坑陷害,也不谈教育局处分如何,有个明显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随着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愈来愈多,必然会不断引出有关社交媒体上的新一轮尺度界限问题。比如,教师该不该收家长的微信红包?可以想象,此类事情,只会多不会少。

  事实上,网络红包,近年来已经成为了老师们最为头疼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所有老师都会使用微信支付。新民网就曾报道,有位家长专门加了教师的微信,然后微信支付转了个红包,由于该教师不清楚微信红包是什么,于是误点了红包,最后不得不临时打电话向朋友求教,再把钱转回给学生家长。

  其次,随着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家长们在群里发微信红包也成了常态。太原日报就曾报道:市民范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除夕当晚,她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里格外热闹,大家你发我抢,玩得不亦乐乎。知道老师们也在群里,范女士也特意发了个红包。

  微信红包在班级微信群里有其好处,由于红包数额不多,谈不上行贿,但群里气氛明显变轻松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但也有人担心,一旦老师参与发红包、抢红包的活动,本意可能是娱乐,但长此以往,就有可能激起家长、学生的攀比心理。

  收吧,怕违反了相关规定,

  不收吧,又怕对不起家长的好意

  教师们更多纠结的点在于,收吧,怕违反了相关规定,不收吧,又怕对不起家长的好意。

  首先,在节假日发红包,已经成为人之常情。事实上,中国依旧处于“人情”社会。按照国人的习俗,节假日,学生家长发来微信红包,尽管事先并不知道额度会是多大,但肯定不会超过200元,不收显得不近人情。收下红包后随即回赠一个更大的红包,既是弥补,也是礼尚往来。

  其次,家长发红包的地点是微信。如果是在线下,家长包个红包送给老师,不论金额多大,老师的心中都会拉起警笛。但是,事情正好发生在了微信上。相比于线下的红包,微信红包没那么上纲上线,更多份娱乐和人情味儿在里面。

  借助社群活动,通过微信群“抢红包”、“发红包”已经成为全民狂欢。披上了娱乐色彩的外衣,在我国浓厚的“人情文化”中,随手发个“微信红包”联络感情似乎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但无论借助何种平台与手段,我们来细细追查一下,尽管是微信红包,但其“红包”的实质和功能依旧没有改变。

  清华大学教授彭兰就在《微信红包中的社会图景》中指出:“微信红包”虽然扩大了传统红包的使用场景,但它作为社会关系中“人情”往来的社会资本属性、作为“面子” 的个人表达功能,以及情感传达功能,相比传统红包,并没有实质变化。

  因而可以看出,微信的“礼尚往来”、“人情”,其实模糊了我们对于“微信红包”的认知。

  并且教育部2015年8月29日发出通知,重申了对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 “6条禁令”,将利用电子商务提供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新现象纳入监督范围。在微信上收取电子红包,终究不妥。

  究竟该怎么面对微信红包

  春节将至,又一波微信红包等待教师们领取,到底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

  有媒体评论员认为,教师要对家长的微信红包敬而远之。在他看来建立家长微信群,是为了促进家长和老师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动态以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发红包实际上是与这样的初衷相背的。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群规”,列出一些必要的规则和章程,尤其应把“不得在家长微信群里发红包”等敏感事项写入“群规”,要求家长共同遵守,维护家长微信群健康运行,促进家庭与学校间的良好交流、沟通与合作。

  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专家谭克俭认为,一般来说,家长微信群发红包,一开始的数目不会很多,如果老师去抢,本意可能是娱乐,但时间一长,容易造成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甚至出现变相送礼的不正之风。

  “师生群、教师家长群,毕竟不是朋友群、家人群、同事群、工作群,在其中发红包、抢红包当然有图乐子、融气氛的因素,但还是要考虑群中所有家长和学生的个体感受。

  他们之中当然有喜欢发红包和抢红包的,但也不能排除有不喜欢的,但基于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某些特殊且微妙的关系考虑,他们或许会很不情愿地加入发红包、抢红包的‘狂欢’中。”谭克俭说,最重要的是,建立家长微信群,是为了促进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譬如,向家长传递教育知识;让家长随时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方便回家后的交流;便于家长之间、家校之间沟通;让老师便利地获得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信息反馈等。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