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走进校园——记录郑州五十一中美术老师木版年画里的教育情怀

2018年01月25日23:3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在,一场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一个惟妙惟肖的糖人,或许都会让我们脱口而出“最美是中国”的感慨,奏响心灵深处的共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回归中国人的精神故乡,这是当下亟待实现的。郑州五十一中的美术老师、开封木版年画传承人任涛就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任涛师从父亲任鹤林先生——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开封朱仙镇年画文献研究、孤本挖掘整理及公共教育普及工作,并协助父亲创办开封年画博物馆。先后进修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参与整理的作品被上海世博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河南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任涛老师参与整理的开封年画代表作——秦琼敬德(步下鞭)

  任涛老师收藏的开封年画代表作——秦琼敬德(步下鞭)

  年画作为一种即时消费品,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少。年画收藏比较多的要数鲁迅先生了。1986年任涛的父亲任鹤林先生从好友那里得知上海鲁迅纪念馆有很多开封年画。于是他就跟父亲一块儿前往上海。但是去了两次都不幸碰壁。任鹤林先生的老师刘岘是鲁迅的学生。刘岘先生当年在开封短住,就买了一些年画送给了鲁迅先生。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的年画就是刘岘先生送的。刘岘先生是当时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因此任涛也有幸见到了开封年画,这也是他最早见过的民国时期的开封年画。

  时隔30年,也就是2016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任涛作为开封年画传承人参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作品在上海美院展出,并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在结业典礼上发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任涛深刻地认识到,传承开封年画,自己责无旁贷。

2016年作为开封年画传承人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学习

  2016年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学习

  经济全球化的巨澜似乎将乡土艺术的芬香冲释地愈来愈淡,将行渐远的那种伤痛令人扼腕而痛惜,年画、剪纸、皮影、泥塑……这些千姿百态的乡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性体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一个个支点。我们不能漠视,我们不能黯然,过去与未来并非是那么隔然而分,了解历史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明天!

  回到学校后,任涛一直在思考,怎样结合自己美术老师这个职业把木版年画传承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传承的不仅是传统的技艺,更是中国的元素。要在学生的灵魂里埋下中国精神的种子,让将来的学生成为文化生态的主导者,这才是教育应该做到的。

  “我一直在寻找年画中的郑州元素,因为我想让年画和学生们的距离更近些,带有本土气息的年画,也更容易与孩子们产生共鸣。”任涛说,“孩子们对木板年画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高年级的学生都会问我:‘老师,什么时候还来给我们上课呀?’”看得出来,学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门艺术。

任涛老师组织我校学生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活动

  任涛老师组织学生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活动

  “探索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除了年画,还要把造纸术、书法、国画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到五十一中校园,把非遗文化落到实处,使我们的学生不仅了解、喜欢、学习传统文化,还可以以此为特长,在高中和大学继续进修,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让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受益者。这是我们教育人真正要做的!”。郑州市五十一中校长白传忠说。

  目前,任涛老师的工作室正在紧张筹备之中,相信不久就会和大家见面。

  历经时光流转的磨砺,文化遗产犹如黑夜中的点点繁星,虽然忽明忽暗,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路标。它是我们追寻民族历史记忆的密码,是我们探究先民智慧的窗口,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再生,无以替代的宝贵财富。传承这些弥足珍贵文化遗产,需要教育工作者担负起这个重担。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相信只要有你们在,非遗的种子,定会代代相传,非遗的星火,定会遍野燎原。(楚智强)


编辑:王佳 审核 :许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