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河南文献“保卫战” 郑大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长海收藏河南记忆

2018年01月29日12:10

来源:大河网

2017年12月赵长海在河南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作学术报告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 通讯员 何进喜 刘洋)十年锲而不舍,他所建立的河南文献阅览室及藏品惊人,所规划的书文化及中原文化研究系列,为河南留住了文化记忆。 近日,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长海获评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2017河南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获评河南省图书馆"2017年度阅读推广人"。赵长海多年坚守河南文献保卫战,他的故事,平凡却充满震撼。

  故事|创建河南文献阅览室

  河南文献阅览室深藏于郑州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内,在国内文献学界及省内文史圈儿,声名远播,其创建者就是赵长海。

  1988年,赵长海到原郑州工业大学图书馆工作。"当时正值修志高潮,但在河南,许多新修县市志却被作为无用之物丢弃处理,很多人还根本不知道县市志为何书,有何用?人弃我取,于是我便开始搜集河南方志。"赵长海回忆道,经过二十多年的南搜北淘,现其个人收藏河南地方文献图书计有四万余种五万余册,手稿、信札、档案等资料十几万件。主要是河南各类地方文献图书资料,大到各市县方志、年鉴、党史、文史资料,小到村镇街道志及一族一姓的家谱资料,附带搜集内部资料及外省史志,至今已搜集到外省县市志数千种,全国文史资料数千种。


  "苏金伞、李凖等河南大部分作家的手稿均有入藏。王永民首次出版的《五笔字型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手稿,即入藏此处。"谈及收藏品,赵长海侃侃而谈,古籍稿抄本有乾隆稿本《脉理明辩》,咸丰十年附有彩绘图稿本《弹弓秘谱》,著名文学作品《歧路灯》抄本,带有五彩绘图的《药性节解》手抄本等,均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价值。

  作为当今收藏圈及图书馆界十分关注的文献,红色文献也是赵长海的收藏重心,其所收藏的解放区文献有数百种,如仅出数期的《中原画刊》、延安抗战书店出版物等;民国期间河南部分出版物,如《禹县县政实施概况》、《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等,是研究民国河南自治情况的重要资料。民国时期原始档案一批,如民国期间焦作中福联合公司的档案,华新纺织公司的档案,抗战期间河南各银行账目,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部分档案等,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日军侵华时期满铁调查资料数百种,多为打印件或油印件,很多带有晒制图,为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证资料,同时也是当时农村等的第一手详实调查资料。

  记者看到如此丰硕的收藏品,不禁心生感慨,以上所有资料,大致有图书馆标准书架150余架还多,共计5万余册,如此系统的资料,是许多图书馆纵然花费多年时间和财力也难以达到的收藏效果。

  价值|书室成为探索河南奥秘的文献中心

  20世纪90年代,为了使这批系统的文献资料发挥更大作用,赵长海与郑州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办河南文献阅览室,免费对外开放,对于宣传河南、研究河南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供本校师生充分利用外,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常慕名查询资料,如北京大学一著名学者研究古代城建史,特地前来查询有关城池图;泰国一学者为研究河南真空教,多次联系。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建华教授在河南文献阅览室参观

  此外,赵长海创办了河南文献网站,总浏览量已达千万余人次,以其特色和专业性,受到国内外学人的关注。其所负责的"河南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为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十五"重点项目,其第二期及第三期建设,先后于2007年和2012年获得验收通过。该数据库现包含7个子数据库,数据量达8万多条。

读者在河南文献阅览室查阅资料

  通过这些整理和宣传,河南文献已真正成为了解河南的助手和向导,探索河南奥秘的文献中心。对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中原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文献保障,也可说是河南省一项基础性文化工程。

  初衷|"屠龙不如杀猪"的藏书思想

  赵长海之所以走上收藏河南地方文献之路,除了浓烈的乡梓情怀和对中原厚重文化的迷恋外,也和其"屠龙不如杀猪"的藏书思想有关。赵长海在大学受过古籍整理、古籍版本鉴定等专门训练,但在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期,除北京及少数大城市的古籍书店,他感到收藏古籍图书不过是"屠龙之技"。屠龙虽则技艺高超,但缺少用武之地;杀猪看似卑微,实则广益民生。

赵长海在第二届河南家谱展上鉴定家谱

  "‘屠龙不如杀猪’和读书藏书放在一起,虽不免有唐突文献之嫌,但杀猪却非易事。"赵长海不由感慨,地方文献能得到完备收藏,实属不易。文献学、图书馆学本身要求博览群书,加之长期的文献搜淘及与各领域专家的广泛交流,长海读书博览杂涉,兴趣广泛,赵长海研究领域除版本、目录、校勘文献学范畴外,力求融会儒释道,贯通文史哲。

  早在高校求学的八十年代,赵长海就有骑自行车考察西北五省民俗风情及图书馆发展的壮举。来郑工作后,因搜集文献资料的需要,差不多跑遍了河南各市县。赵长海说:"古书上很多弄不清或模糊的地方,其实到了实地一看,很快即一目了然,不仅有深刻的印象,更有诸多感性认知,这样才容易读懂古书,打破僵化思维。"

  正因有如此丰富的藏书,加上长期的学术积累及刨根问底的实证精神,赵长海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全国高校古工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二项。多部著作获得重要奖项,并被评为第六届"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其专著《新中国古旧书业研究》55万字,获得200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积十余年心力整理校注的明代著名大将《王越集校注》(中州名家集丛书)59万字,获得郑州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等奖;主编的《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46万字,获得广泛好评,对推动河南辛亥革命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奠定了此类研究的文献基础。

  终日与书为友,沉浸书海,对书自然有炽热的感情。赵长海认为书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质的文化。辉煌璨烂的中华文明,正因有了世界最早的纸张发明、普及发达的印刷术,加之勤于著述,钟爱藏书的优良传统,中国文献典籍才得以广泛流布与传承。所以懂书爱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功,也是对一个图书馆人最起码的要求,而能成为一个图书馆人,则感到无比幸福。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