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去年全国资助学生近9600万人次 增幅5.09%

2018年03月02日09:48

来源:微言教育

  第一个增长,受助学生规模近9600万人次,增幅5.09%。2017年,全国各教育阶段累计资助学生(含学前幼儿)9590.4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64.27万人次,增幅5.09%。

  第二个增长,资助资金总额突破1800亿元,增幅11.45%。2017年,全国资助资金总额1882.14亿元,比上年增加193.38亿元,增幅11.45%。

  第三个增长,财政投入资助资金超过1200亿元,增幅9.15%。2017年,各级财政共投入资助资金1210.62亿元,比上年增加101.44亿元,增幅9.15%,高出同期GDP增速(6.9%)两个多百分点。财政资金占当年资助资金总额的比例为64.32%,是学生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充分体现了学生资助的政府主导作用。

  第四个增长,学校和社会投入超过670亿元,增幅15.87%。2017年,国家助学贷款、学校投入、社会投入(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等)共计671.52亿元,比上年增加91.95亿元,增幅15.87%,占当年资助资金总额的35.68%,是我国学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此基础上,2017年高等教育阶段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实现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无缝衔接”,具体有四点:

  ——确保研究生奖助政策不留死角。明确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全面落实研究生奖助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都能享受到相应的资助。

  ——将预科生纳入高等教育资助范围。明确预科生可按照规定享受相应教育阶段的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全覆盖。进一步拓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覆盖范围,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培养单位全覆盖,实现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预科生全覆盖。

  ——落实民办高校同等资助政策。明确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按照规定同等享受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国家资助政策。

  二是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

  自2017年春季学期起,将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不低于13000元,将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5000元。

  (二)资助工作内涵进一步拓展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三)学生资助工作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7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启动“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督促指导各地各校从管理制度、监管责任、资助程序、资金管理、信息管理和机构队伍等6个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2017年底,对12个省份进行了重点抽查,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各校规范管理的意识普遍增强,规范管理水平普遍提高。

  一是抓好精准资助

  要努力实现资助对象精准。制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各校通过系统比对、调查走访、大数据分析、同学评议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通过学籍系统、资助系统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的有效对接,实现特殊困难学生群体全部识别。

  要努力实现资助标准精准。根据所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物价水平、学校收费水平、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加大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的资助力度。

  要努力实现资金发放精准。改革完善助学金发放机制和发放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

  二是抓好资助育人

  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精神,推进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推进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

  三是抓好规范管理

  在“学生资助管理规范年”活动基础上,组织开展“回头看”,督促各地各校抓好整改,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学生资助专项检查和调研,督促各地各校全面提升资助工作质量。推动地方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制度。指导和监督各地加强对社会、企业助学资金的规范管理,完善透明机制。加强投诉举报受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发布会上,陕西省教育厅、东北师范大学分享了经验做法。一起看↓↓↓

  打造精准资助系统,

  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

  精准资助“全覆盖”

  陕西省教育厅

  从2017年4月起,陕西省教育厅研发了“陕西省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大数据实现了全省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

  一、 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改进管理模式。用现代大数据融合共享取代了以往传统各学段资助信息系统各自封闭的管理模式。

  二是完善系统功能,实现互联互通。精准资助系统实现了全省符合国家资助政策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

  三是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形成精准资助合力。各级教育、扶贫等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分发需要核查的学生信息,学校用户可查看确认学籍在自己学校的学生信息。

  二、 应用实效

  一是精准识别,做到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2017年秋季学期,精准资助系统精准识别出48.58万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信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不再持《证明表》到县(区)扶贫部门盖章。

  二是精准预算,做到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2017年,陕西省通过精准资助系统,从228万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找出1万名当年录取的建档立卡大学生新生,每人按5000元下达预算,做到了精准预算。

  三是精准资助,做到了“三个不少”。2017年,由于精准资助系统的成功应用,确保“一名学生不少,一个项目不少、一分钱不少”。

  三、社会效益

  一是应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同攻坚。

  二是应用精准资助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三是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的“精准度”。

  四是应用大数据服务改进现有管理模式。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创建新时代“四维驱动”资助育人新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

  十八大以来,学校立足公平精准“一个基础”,抓住困难学生的人格养成、素质培育、精神追求“三个关键”,探索创建了“四维驱动”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 开展精准资助,确保工作公平准确

  为实现资助款的精准分配,学校启动上学成本测算,根据现有的11个学费标准,划分了14个资助等级,尽可能满足又不超出每个学生需求,引领全国困难生认定工作向精准化又迈出了重大一步。

  二、开展人文资助,培育学生感恩意识与完善人格

  学校打造“微心愿”助学平台,引导受助学生“知恩于心”。学校成立“红烛志愿者协会”,引导受助学生“感恩于行”。

  三、开展素质资助,培育学生发展性能力

  学校搭建“就业齐飞”平台。实施“UGEM结对助学计划”,使困难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搭建“励志书院”平台。将“书院制”引入资助育人体系,为学生补精神的“钙”。

  四、开展信仰资助,培育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学校坚持理论学习先行。组织全体受助学生加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会”,学习马列经典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抓住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环节。组织开展“红色体验行”“祖国建设成就体验行”,唤醒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情感归属和认同。

  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勤工助学服务团等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