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阅读变革:从新课标里找答案

2018年03月19日10:34

来源:光明网

  资料图片

  这几年,“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论调盛行,由此衍生出“得阅读者得天下”的说法。语文阅读备受重视,与语文课程改革密不可分。无论是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7年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变革都是很深刻的,特别是以阅读为中心的语文课程形态渐趋明显,主要体现在:阅读的文本样式更为丰富多样、阅读类型成为课程组元新形式、阅读行为的关联面宽泛而灵活、阅读上溯到课程层面且多样呈现、阅读的载体和路径改变阅读方式等多个方面。

  阅读不再是知识的搬运

  阅读文本一直是各学科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形式,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阅读文本以连续性文学类作品、实用类作品为主,前者涉及童话、寓言、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后者涉及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等。2001年以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写进了课程标准,混合文本、多重文本出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教材中。而课程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历来语文课程变革的主线,“文选”是传统组织形式,以后陆续出现文章体裁、文章题材、生活主题单独组元以及以上要素混合组元的形式。在2017年高中新修课标、新近一些学校的语文课程建设中,出现了以阅读类型组元的新形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按照阅读领域组元,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类、外国作家作品类、科学与文化论著类等。二是按照阅读性质组元,如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思辨性阅读、主题阅读等。

  应试机制下阅读行为主要关联在考场阅读层面,涉及阅读积累、阅读理解、阅读鉴赏3个层级,积累的路径主要是从知识到知识,理解主要限于公共解读,鉴赏主要是提供答题套路。新的考试改革要求3个层级的阅读行为都要升级转型,表现为:强调在知识运用中积累、越来越关注个性化与创造性解读、从修身养性角度提升阅读鉴赏品位。同时,阅读的其他行为在不断地被认识和放大,编织出了包括阅读与梳理、阅读与交流、阅读与表达、阅读与写作、阅读与研习等四通八达的阅读网络。阅读不再是类似知识搬运的简单劳动,深度阅读在引领阅读行为变革。

  另外,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语文课程中细分出阅读课程,着手构建阅读课程群落,一般有3种路径:一是按三级课程形态组建,包括:对国家语文课程进行重组,独立出阅读课程;启用或编写地方性质的阅读课程;开发系列阅读校本课程。二是按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模型组建,分层分类推进。分层方面,一般分为基础类阅读课程(以国家课程内容为主)、拓展类阅读课程(如衍生自国家课程的群文阅读、《野草集》阅读课程)、研究类阅读课程(如《红楼梦》研究课程)。分类方面,阅读课程一般纳入“人文与社会”领域。三是按一体化课程思路组建,将国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以及与之关联的文章、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读物、专家学者推荐的中小学读物、学生渴望阅读的读物等,按照一定的逻辑编制系列阅读课程,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导学或自学,并冠以特定的名称(如书香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技术、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阅读取得了与纸媒阅读同等的地位,并争取到了以前厌恶纸质阅读的一批读者。与此同时,随着主题学习、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兴起,“查阅”成为一种新型的高频阅读方式,遍布大中小学校。此外,在以诵促读、以读促读、以写促读、快速阅读的传统上,发展出了批注式阅读、批判式阅读、研究性阅读、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快乐阅读、共享阅读、智慧阅读等富有特点的诸多阅读方式。有的学校还开展了阅读节、阅读达人评比、读书漂流等活动,阅读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新的功利性阅读潜滋暗长

  应该说,这些年基于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改革实践而引发的阅读变革是系统的、深远的,如果有效地执行下去,它必将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但在实际的阅读变革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对阅读变革的认知不到位。阅读变革是与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变革同步的,目的都是提高基础教育的“共同基础”,这就需要大胆、真实、有效地推进改革,将以前低水平、浅层次、功利取向、不良循环的阅读状态彻底改观过来。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反映在认知层面的问题还不少:阅读紧紧围绕考试阅读转,考试阅读仅仅围绕考纲中的几道考题转;阅读材料仅限于教材文本和历年重大考试中出现的真题文本;阅读教学倾向于肢解文本的解剖方式,考点对考点;阅读过程简化为纯粹的做题过程、讲题过程;大量针对师生的阅读专业方面的专家讲座主要停留在如何命题、解题、猜题、提分上。这只是基于训练方面的阅读量加大,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阅读变革。

  阅读变革停留在点位上。一些学校意识到了阅读变革的重要性,也在尝试改变,但多是零敲碎打,表现在:有的学校仅仅是某一两个先觉醒的教师动起来了,大部分教师还在观望,甚至根本不想由此而增加负担;有的仅仅只是在教学上做了一些改进,还没有从阅读课程建设的高度进行规划与开发;有的随机地开发出了一两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校本课程,没有系统架构;有的在阅读环境营造上做了设计与改造,但阅读课程没有开发出来;有的只是开列了一些书单,并没有指导与检验的措施;有的开发了阅读课程,但学习时间和课程设置如何合理安排并未规划。如此等等,反映的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和一些阅读变革力度大的学校相比,又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阅读变革停留在技术层面。阅读变革整体上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的技术活儿可用“增删调改分合”概括。增,即补充阅读材料;删,即删减难度、接受程度与学生阅读发展不一致的内容;调,即调整阅读内容的教学次序;改,即修改不合理、不适宜的内容;分,即从不同角度细分阅读课程的门类;合,即整合相关内容,形成阅读主题。技术层面的变革仍是浅层次的,需要深入到课程价值、学生的情意与观念层面。

  新的功利性阅读潜滋暗长。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其中,既有功利目的,也有修身养性的需要。现在“功利至上”,除了考试的功利性外,还新增了大量功利性质的查阅工作。“查阅”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为查阅而查阅,凡事都让学生查资料,必然耗掉学生大量自主阅读的时间,也需要警惕。基础教育是打好广泛基础的阶段,阅读方面则要给学生留出一部分自主阅读的时间,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整个基础教育只有功利性阅读,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也是不利的。

  解剖型阅读仍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手术刀式的解剖型阅读仍然是主要方式,师生阅读的过程是攫取所需的过程,有一套固定的程序,类似“解题、介绍作者、阅读导读语、正音正字、读课文、标段落、分层、概括层意、提炼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贴教育标签”。这种阅读学习即使像庖丁解牛那样娴熟精密,徒增的是羡慕他人的本事,与学生无关,更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和情意发展无关。

  此外,阅读评价单一、阅读效率低下、阅读时间不够、无原则增加阅读量导致的学习负担加重等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的阅读变革需要多管齐下。

  未来阅读变革需多管齐下

  阅读变革就是要让“爱上阅读”成为国家的大气候、国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赶时髦、蹭热点、做表面文章。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先从改变学生开始,学校应把阅读变革作为国民素质改造和培育工程看待,而不是仅仅盯着考试分数。反过来看,阅读质量高的学生,考试成绩也不会差。

  另外,需要做好阅读课程顶层设计。阅读不再是考场阅读教学这一孤立事件,而是作为主体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以阅读课程为本位系统进行阅读课程顶层设计,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上位系统涉及阅读政策把握、阅读教育定位、阅读理论研究;本位系统涉及阅读课程的需求调研、价值确立、内容选定、结构化处理等;下位系统涉及有效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活动设计、阅读课型探索、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外围系统涉及阅读管理、阅读硬件建设、阅读条件改善等。

  优化阅读课程实施方式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阅读时空,避免将教室作为阅读学习的唯一场所、将正规学习时间当作阅读的唯一时间,学校和家庭的很多空间都可以改造为阅读空间。有的学校把阅读课搬到图书馆、阅览室上;有的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自主阅读课,天气好的时候,教室外面的亭子、廊道、草坪、林间等都可以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场所。二是变解剖型阅读为生成考察型阅读,着重考察文本创作者的动机、敏感点、灵感源、学识基础、认识高度、人生境界、思想素质、生成文本的机理,然后引导学生反躬自省,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及时捕捉灵感,学会广泛涉猎,具有以万物为友的心性,保留和不断培养好奇心,真实体验不同的生活,把阅读读书课上成阅读实践课、人生体验课、自我反思与提升课。

  每个人都有一部阅读史,丰寡厚薄不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个体阅读史意识,记录阅读的数量、种类,回忆阅读的心路历程,总结读、思、悟,对自身增广见闻、积累学法、发展思维、颐养性情、形成良好价值判断、提升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具体好处。长此下去,学生对于阅读的喜好不仅有增无减,还会激发研习、写作的冲动,建构出一部部丰厚的个体阅读史。

  语文阅读变革如此,其他阅读也应如此。阅读是人类的重要生存法则,更是人类文明前行的支柱,理应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信仰。阅读变革举足轻重,势在必行。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课程室主任)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