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大学招生政策大不同 法媒盘点招生特点

2018年03月28日14:13

来源:环球网

  高校招生是否应该“择优录取”在法国长期饱受争议。“筛选”、“淘汰”这些在法国屡受指责的招生方式在欧洲其他国家是否也同样成为禁忌?法国媒体“欧洲时报”盘点欧洲各国招生特点。

  英国、爱尔兰、西班牙:择优录取不是禁忌

  英国采用类似法国此前使用的高中毕业会考(BAC)后录取平台(APB),即使用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集中学生的志愿,每个学生可选择最多5种志愿,大学随后根据学生成绩资料和动机信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一些大学还可要求学生提供推荐信,甚至举行面试和入学考试。此外,学生还必须注明校外活动情况,如体育、社团活动等。英国政府虽然允许高校自由挑选学生,但作为交换条件,高校必须证明其录取过程完全透明化。

  爱尔兰也拥有集中学生志愿的平台,名为CAO(Central Applications Office)。首先,每位学生必须选择至少6门课进行高中毕业考试,根据成绩不同会在CAO平台上获得不同的分数。随后,高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学生在CAO平台获得的分数挑选学生。丹麦也采取类似的依靠填报志愿系统和根据学生高考成绩进行筛选的方式。

  在西班牙,学生会通过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的60%加上高校录取考试成绩的40%最终得出10分制的总成绩,这一成绩成为高校挑选学生的主要参考。通常来说,学生成绩超过5分就能进入高校就读,但有些特别受欢迎的专业,如医学、法律或工程学,会要求特别高的成绩,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选择性特殊能力加分考试”获得额外分数。根据专业不同,大学还可以要求学生的高校录取考试不同科目成绩符合一定的最低要求,以更好地选择学生。西班牙高校录取考试分成公共类考试科目(西班牙语、历史、外语和一门专业课程)和2到4门选修科目考试。

  瑞典:学生平时成绩成评判标准

  瑞典并不存在类似法国高中毕业会考Bac文凭,但高校根据学生高中最后一年平时成绩进行录取工作。学生不同科目成绩高低对最后专业录取影响很大。比如,想要就读瑞典于默奥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学生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平时成绩需要达到较高水平,数学平时成绩需要达到基本水平。

  德国:仅55%毕业生参加高中会考

  德国高校录取仍主要依据学生是否获得高中会考文凭(Abitür),但与法国不同的是,每年德国只有55%的毕业生选择参加高中会考,余下的其他学生有的在10岁至12岁之间就选择好职业方向,接受专门针对职业培训的教育,通常是当学徒工。

  原则上而言,德国高中毕业生只要获得高中会考文凭就可以进入大学任意科系就读。但由于近几年来大学人数猛增,实际上“择优录取”在德国并非什么禁忌话题。对于申请人数过多的专业,德国学校会采用“限制人数”的方式进行录取工作。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根据高中会考文凭成绩排名录取,通常20%的名额会留给申请者中高中会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60%的名额学校会根据高中会考成绩和专业要求(如学生高中最后一年某些特定科目的成绩、专业需要的职业或实习经历等)相结合进行筛选。余下的20%名额会留给招生系统“候选名单”上的学生,列在候选名单上的学生没有经过成绩和专业要求的筛选。一些特别受欢迎的专业,候补名单上学生的等待时间可能长达10到15周。高校需要每年公开最终录取学生的最低分数。德国申请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由独立机构运行的网上系统查询一些受欢迎学校专业的申请标准和招生人数。

  意大利、比利时:最“开放”的录取系统

  比利时,对于获得高中文凭的学生,高校不会进行任何筛选,目前只有健康方面的专业(如医学、牙科等)需要通过入学考试,有时学校也会采取抽签方式进行筛选。 意大利与比利时一样,只需获得高中毕业会考文凭,学生就等于获得了大学绝大多数专业的“准入证”。只有医学、工程学、艺术和建筑系专业由于申请学生过多需要通过入学考试。但从1970年以来,有关是否设置大学筛选制度的争议在意大利就没有间断过。意大利于2010年通过法案,允许大学所有科系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业方向的能力测试。学生原则上入学没有“门槛”,但根据测试结果可能会需要接受“补课”。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