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智商不重要,个性决定你的将来

2018年04月09日09:41

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文 / 施一公

  壹

  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就涉及选专业的问题。

  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这个世界的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

  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我觉得在你选择专业的时候,凭兴趣挺好,没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培养兴趣。有时我在想,人是善变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变,为什么专业是不能变的?

  一项业余爱好可能你很喜欢,但天天做可能会使你厌烦。我认为做一件事,完全凭兴趣的话,对我而言不靠谱。大学期间我对生物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学不好。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在班上都是中下。

  不要给自己理由。从本科到博士,我一直不清楚我能干啥,在最挣扎的时候曾想过转系:就是一种在矛盾中在往前走。1995年4月12日博士学位答辩以后,我还是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在博士毕业之后我还设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两个哥们一起做中美间贸易交流。

  1995年11月我下定决心还是走学术这条路。

  从那以后,所有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学术上,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到现在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没日没夜地干,觉得乐在其中。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是说你天生就有。

  我认可一点: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面对痛苦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给自己理由。

  我是自卑与好胜的综合体。同学可能认为老师很自信,我想告诉大家,我求学时的自卑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我求学的过程当中,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我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特别好胜、特别自强的人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自卑。高中以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很刻苦,总觉得我是笨鸟先飞。

  贰

  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我们家从来没出过运动员,就我一个,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就是自卑和自信、好胜伴随在一起。我上初三时,班主任老师鼓励我报1500米.报名的当天晚上一激动大腿抽筋了,腿都动不了,比赛那天才恢复正常。发令枪一响我领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数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

  我在全校、在我们班的鼓励声中跑过了终点。当时在青春期发育、最爱面子的时候在同学面前丢脸了,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但我那时候很争强好胜。运动会第二天我就开始练跑步。一年之后我的800米跑了2分17,3000米跑了10分35。其实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我很自卑,但我又很好胜。

  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智商。无论什么学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

  第一,时间的付出。

  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

  第二,方法论的改变。

  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我在博士后的两年里收获巨大,我学到了如何在实验室里真正地攻坚克难。

  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

  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时还要记住,不可知足常乐!

  -朗读者-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 | 朱晓雪

  座右铭:努力不会辜负我。

  本文选自施一公院士为清华大学2015级研究生新生主讲了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报告。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