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课要能看到学生成长

2018年05月02日11:19

来源:光明网

  近日,在一次赛课活动中,笔者观摩了两节语文课,两位执教老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在当下也许很具有代表性。

  案例一:徐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郑和远航》一课。上课伊始,复习课文讲的三件事: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聚焦在第三件事“战胜凶险”上,并要求学生找到与郑和相关的关键词,再运用关键词,通过想象的画面来说一说这部分内容,练习复述课文。学生先自由练习,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另两件事中的一个场景,再次练习复述。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让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教师的大胆创意,让听课老师都眼前一亮。可是,在教学方法的突破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之中,笔者却有这样三点疑惑:一是复述课文,首先需要学生进行怎样的文本语言积累呢?二是作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抓关键词来复述,能让他们在这节课上有所“得”吗?笔者以为,用几个关键词把故事讲出来,并没有带给学生新的学习生长点;忽视了五年级学生的真实学情,学生并没有得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教学只是原地踏步。三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是什么?作为一节比赛课,本课执教者更多考虑的是教学另辟蹊径,让听课者眼前一亮,却没有关注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他们可以获得哪些益处。

  案例二:刘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孔子游春》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三组词语:桃红柳绿,绿草如茵;司空见惯,意味深长;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练读后,教师请学生选用部分词语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同时回顾课文所写的“赏景、论水、言志”三件事。接着,聚焦于课文中孔子论水的语段,让学生将自己体悟或者联想到的问题在书中写下来。然后,老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抓住文中词句,引导学生细致品味,启发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孔子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在学习过程中,串联起课文第一部分“赏景”内容,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启发学生理解课文;接下来,老师又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段中句子的表达方法,并练习补充句子。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第一段末尾省略号的含义。接下来教师带着学生讨论“论水”这一借物喻理的写法。最后,联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言志与论水之间的关系。

  虽然在教法上,后一堂课给人的印象似乎“不够出彩”,但在课上,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真实的提高。这样的课启发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应指向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不应因追求别出心裁而舍本逐末。如果课堂教学创新流于形式,学生学得热闹却不扎实,学生不能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表面“出彩”的课,实际的价值也不大。

  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其中核心的一条,一定是学生有没有得到真正的成长。以上两节课,虽然一节富有创意,另一节按部就班,但我们要牢记的是,只有在课堂上看得到学生真正的成长,才是一节好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