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找马?如何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

2018年05月22日16:17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巡回招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全国14个省份的236家企事业单位前来招才纳贤,当天吸引了近3000名毕业生进场求职。

  来自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林克,目前手中已握有不下5份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想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岗位”。记者了解到,林克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在毕业求职者中相当普遍。从数据看,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足够多,但是不少大学生依然面临择业烦恼。

  从“就业难”到“择业难”,毕业生如何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业内人士。

  就业市场供需两旺

  5月份,大学生求职高峰期即将结束。全国多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稳定。多地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数和求职人员数之比)普遍大于1,呈现供需两旺形势。

  在对就业需求变化感知敏锐的沿海一线省份,毕业生招聘情况通常是整体就业形势的风向标。“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江苏省人才系统对高校毕业生人才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30%左右。”江苏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薛勇介绍。

  2018年,江苏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6.2万人,创历史新高。“从供应方看,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增加,高学历毕业生增幅显著;从需求方看,岗位也增加不少。整体上看,虽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薛勇判断。

  作为高校毕业生生源大省,河南省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50万左右。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卢宇介绍,截至2018年3月底,从对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等23个信息采集点的数据采集统计情况来看,全省人才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0.42万个,进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2.64万人次,求人倍率为1.61,达成意向率40.1%,同比增加2.78%。

  而在校园招聘方面,不少高校招生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校招呈现出来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很多企业启动招聘更早,岗位数量更多,签约速度也比往年更快。“很多企业今年3月份过来时,发现竟然招不到学生了。”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万一表示,近两年,就业市场呈现的一大特点就是招聘时间普遍前置。

  “用人单位进校热情特别高,去年秋招供需两旺的势头一直持续到今年春招。”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梁英告诉记者,截至4月12日,北京交通大学针对2018届毕业生开展的校园招聘会已经达到622场,仅2017年秋季学期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数量就已经超过2017届毕业生全年的招聘会场次。

  择业成为新难题

  从毕业生角度看,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足够多,但是不少求职者依然面临择业烦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介绍,根据北航对求职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惑,包括“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多个工作难以选择”,“现在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知道怎么选职业。‘担心作出错误的选择’从201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一位,意味着学生求职过程中会更多考虑如何与自己的规划联系起来。”

  “目前,作为应届毕业生主力军的‘95后’开始大量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这批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走在了互联网潮流的前沿,思想活跃、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正在为市场注入创新发展的新活力,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自我实现需求日益明显,生存需求逐渐淡化,其所持的就业观更具时代特征,求职目标也因此更加多样化。”卢宇认为,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95后”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空间和未来发展前景,对于薪酬福利方面的关注度则有所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95后’在步入职场之初、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相当务实,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目光”。

  从企业角度来说,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才需求结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橄榄型分布,企业对于高新产业博士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招聘难度特别大。”薛勇表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产业转型向中高端迈进,使新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以专业型毕业生为主,但具有理工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根据我们统计来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但还存在部分中小企业招人难,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比如,目前技能型人才紧缺,机械、机电、营销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财会、行政、文秘、企业管理等职业则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情况。”山东省潍坊市大中专毕业生指导就业中心主任王术平指出。

  精准服务是关键

  “从毕业生求职过程心理来看,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人才政策对人才去向有较大影响。随着‘人才大战’的日趋激烈,学生就业期望值略有提高,为择业而迷茫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在梁英看来,“让学生确定合理的期望值”是当务之急。

  在毕业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如何促使双方能“对上眼”?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当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搭建起一座良好沟通的桥梁。

  有调查数据显示,近2/3的大学生对政府鼓励去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不了解。不仅如此,社会公众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缺乏正确的评价和激励,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不能满足现在公司的需求,这些都是造成中小企业与求职者无法达成就业意向的原因。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17年3月份,人社部在部分省市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有部分参会企业和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平台”参与测评,通过岗位建模和岗位胜任力测试实行精准匹配。

  “简单概括地说,就是两端测评、智能匹配、精准对接。”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李红义表示,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是人社部为全国高校毕业生搭建的一个免费就业服务网上平台。该平台可以为求职者提供职业能力测评,然后根据数据比对和筛选,为求职者提供更匹配的岗位,从而缩短求职时间,提高招聘求职的成功率。

  李红义认为,政府、高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更为精准化的服务,包括“精准”就业管理服务、“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等,“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档案、一对一指导、重点岗位推荐等方式,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要‘精准’跟踪市场需求,让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信息、跟踪反馈信息与招生培养工作联动起来,形成长效的就业联动和预警机制”。(本报记者 邱玥)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