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引领人工智能创新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8年06月25日13:11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5日消息(记者安红丽)浙江省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的高地,其中,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有着突出表现。6月7日至8日,教育奋进之笔 “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走进浙江,聚焦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等学府之一,浙江工业大学在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其他高校推进相关领域工作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浙江大学: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创建已近40年。”在浙江大学数字图书馆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庄越挺告诉记者,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与创新性成果。同时,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表示,人工智能不能独立存在,一定要和其他专业融合发展。数学、计算机是人工智能的内核。在浙江大学,这个内核是散列在很多专业中的,生物系、机械系、计算机系等都可以把这个内核融汇进去,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老师俞超楠演示通过微电刺激大鼠的感觉皮层产生虚拟触觉实现对大鼠机器人转向行为的控制。(谢沂楠摄)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二楼有一个展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智能设计作品,这是学生在《设计思维与表达》课上完成的,这门课由跨专业教师团队授课,还有20多个助教指导学生实践,主题来自实际生产生活,要求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设计。在浙工大计算机学院的教室里,几个学生在调试无人机,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刘盛指导研究生的一个实践项目,要求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无人机夜间拍摄问题。目前,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即将进入应用阶段。

  “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机器人课程的体系建设,包括一年级的通识课,二三年级的专业课,大四和研究生的研究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已在全校推广。”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熊蓉说,学校有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以报名参加,完全靠兴趣,没有学分,不鼓励功利性学习。

  一名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参与足球机器人项目,是因为自己特别感兴趣,也看好它的发展前景,绝大部分的周末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个项目。我们的团队来自机械、机电、信电和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平常会在玩中学、干中学,为了攻克一些难题,大家都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高校人工智能的关键是要解决拔尖人才培养问题。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汇集性学科,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人工智能学科重要的切入点。要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与发展生态。”

   浙江工业大学:优化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优化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组建了计算机智能系统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物联网研究所、图形图像研究所、智慧城市工程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产出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在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人机交互、机器视觉、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为培育和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学生朱文成演示实时控制协作机器人。(樊世刚摄)

  同时,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万良告诉记者,“高校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要注意:一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到课堂和教材中;二是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和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更需要实践;三是要密切配合国家政策,瞄准国家战略。”

  “学校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还鼓励老师在科研中多向人工智能方向倾斜,把学生带到课题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人工智能知识和理论,还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案例讲给学生。”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程时伟说。

  对此,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表示,“高校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上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完善‘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据悉,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为此,《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三个阶段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央广网北京6月15日消息(记者安红丽)浙江省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的高地,其中,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有着突出表现。6月7日至8日,教育奋进之笔 “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走进浙江,聚焦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等学府之一,浙江工业大学在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其他高校推进相关领域工作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浙江大学: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创建已近40年。”在浙江大学数字图书馆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庄越挺告诉记者,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与创新性成果。同时,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表示,人工智能不能独立存在,一定要和其他专业融合发展。数学、计算机是人工智能的内核。在浙江大学,这个内核是散列在很多专业中的,生物系、机械系、计算机系等都可以把这个内核融汇进去,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老师俞超楠演示通过微电刺激大鼠的感觉皮层产生虚拟触觉实现对大鼠机器人转向行为的控制。(谢沂楠摄)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二楼有一个展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智能设计作品,这是学生在《设计思维与表达》课上完成的,这门课由跨专业教师团队授课,还有20多个助教指导学生实践,主题来自实际生产生活,要求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设计。在浙工大计算机学院的教室里,几个学生在调试无人机,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刘盛指导研究生的一个实践项目,要求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无人机夜间拍摄问题。目前,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即将进入应用阶段。

  “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机器人课程的体系建设,包括一年级的通识课,二三年级的专业课,大四和研究生的研究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已在全校推广。”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熊蓉说,学校有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以报名参加,完全靠兴趣,没有学分,不鼓励功利性学习。

  一名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参与足球机器人项目,是因为自己特别感兴趣,也看好它的发展前景,绝大部分的周末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个项目。我们的团队来自机械、机电、信电和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平常会在玩中学、干中学,为了攻克一些难题,大家都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高校人工智能的关键是要解决拔尖人才培养问题。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汇集性学科,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人工智能学科重要的切入点。要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与发展生态。”

   浙江工业大学:优化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优化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组建了计算机智能系统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物联网研究所、图形图像研究所、智慧城市工程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产出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在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人机交互、机器视觉、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为培育和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学生朱文成演示实时控制协作机器人。(樊世刚摄)

  同时,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万良告诉记者,“高校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要注意:一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到课堂和教材中;二是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和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更需要实践;三是要密切配合国家政策,瞄准国家战略。”

  “学校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还鼓励老师在科研中多向人工智能方向倾斜,把学生带到课题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人工智能知识和理论,还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案例讲给学生。”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程时伟说。

  对此,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表示,“高校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上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完善‘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据悉,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为此,《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三个阶段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