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乡梓 多年坚持非营利办学 河南这所高校的“文化气质”感动人心

2018年06月26日20:10

来源:大河网


  阅读提示:1990年,豫籍台湾教育家王广亚博士回乡探亲,看到河南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学子常因几分之差而痛失上大学的机会时,他内心非常震撼,感同身受,遂萌发了在家乡河南创办一所大学的想法,以回馈桑梓、造福家乡。这是河南省第一所境外投资的民办本科高校,凝聚了创办人王老先生近60年的育人精髓,它是,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每天早晨坚持升国旗的画面,你除了在天安门看到,你还可以在这里,就在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国旗台,日复一日始终不变。"6月24日,大河网记者来到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揭开这所拥有独特文化气质学校的"面纱",创立至今60载,为何会感动过这么多人?每一个经历过它的学子为何能做到前途"升达"?这份教育初心在这片土地上是如何绵延不断的?

  "我"有一个很长的故事,你想听听吗?

  纪录片《黄河之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长达95年的生命长河中,他的教育事业跨越海峡两岸,他的教育梦想,纵横两个世纪,60余载,他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与百年。"

IMG_20180624_222206

  一件穿了20多年的黄棕色马甲,一顶时尚精神的棒球帽,一脸慈祥宁静的笑容…… 2015年12月29日6时6分,享年95岁的台籍豫商王广亚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留下的是他亲手创办的十多所学校,他的百余万学子早已经遍及各地……

  今天的故事由王广亚博士的外孙,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执行董事王新奇向我们道来。

20180622112320_IMG_4970

王广亚博士的外孙,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执行董事王新奇

  1993年,在省政府的热情相邀下,王广亚先生毅然冲破重重阻力,倾其在台积蓄2亿多元人民币,于当年3月开始筹建升达大学。1994 年6月21日,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同年9月招生开学。2011年4月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非营利""重育人""应用型",这三个标签一直延伸在这所学校的命脉里,25年来始终坚守创办人的教育初心。

  建校之初,王广亚先生多次表示:"升达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不属于我个人,她是属于升达人的,属于这个社会的,属于国家的。"学校章程明确载明,学校终止时,全部资产无偿捐赠给河南省人民政府。25年来,创办人从不取分文回报,董事长仅按校级标准领取工资,非营利办学对人心凝聚、学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5年如一日,学校坚持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和一年级学生半小时的洒扫庭除,开展爱国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三大教育",创办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他60年办学实践相融合,凝练了系统的升达大学文化。

  2017年12月13日和2018年4月8日,升达校友李新艳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高级协调官和"王杰班"战士王楠相继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让升达更加坚定了办学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初心。

  王广亚先生在很早的时候提出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科学生毕业时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要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和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秉承"一技在身,人人就业;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成就自己,改善家庭,服务社会。

  "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你愿意看看吗?

  王新奇说:"早在建校之初,创办人王广亚博士就提出了‘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历经25年凝练积淀,形成了‘三大教育、三大竞赛、三方育人’的办学特色。"升达的办学思想是以服务地方发展和师生发展为宗旨,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道路。

  如何做到立德树人?25年,升达坚持开展"三大教育"。爱国教育、劳动教育和感恩教育。

  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25年来,每年投入劳动育人经费约165万元,特别是一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参加半小时,计一学分的基本劳动,作为学校的"劳动育人工程"。学校引导学生感恩人生的"三个母亲",即养育自己的母亲、培育自己的母校、成就自己的祖国。近三年,有两千多名学生踊跃参加校园无偿献血活动,被评为"河南省无偿献血优秀合作单位"。

  通过"秩序礼仪"竞赛、"文明宿舍"竞赛、"学生整洁"竞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三大竞赛"人人参加,每天检查、每周评比、每月上报、每学期排名,做到"制度管理、量化考核",使养成教育常态化。25年来,每位学生的竞赛成绩作为操行成绩重要评定依据,均被详细记入各班《学生生活辅导记录簿》,形成了珍贵的班志档案。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三方育人"贯彻始终。教书育人,为学生配备班级学业导师,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服务育人,从楼宇设计细节着手,宿舍楼房间宽,学生活动可以转起来,楼层高,上铺学生可以站起来,为学生配备纯净水和空调等设备,不断改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条件;环境育人,校园随处可见标语景观和匾额、楹联、格言,师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

  25年如一日的"三大教育、三大竞赛、三方育人"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涌现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王杰班战士王楠、放弃高薪扎根西藏的军官毛泉通、为勇救落水学生而壮烈牺牲的"河南省大教育新闻人物"的特岗教师冯协等优秀校友。

  "我"的心愿是培育人才 转型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升达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的重要任务,转型的本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而这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与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新奇表示,学校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明确"能力为重"的培养要求,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搭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平台,组建"双师双能"型的教学团队,采用"多元多维"的评价方法,以及搭建"以赛促学"的课外科技活动平台,以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达成度。

  学校多次邀请政府智库、业界专家和高校同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教学大纲与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积极探索应用型文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教学保障建设工程"和"校企合作发展工程",秉承创办人"以最好资源服务师生"的理念,引进先进的教学仿真实训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校企项目,建设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创设开放、共享、现代的实验实训环境,建设了16个校内实训教学中心,满足实验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筑巢引凤,吸引圆通科技等19家企业入校,满足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了真操实做、产教融合的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此外,利用校友和业界资源,校企共建了13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完成校内实训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战训练,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

  目前,学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经济管理、信息工程),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艺术教育)。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示范校,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校",也是全国唯一获得图书馆界最高荣誉"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的民办高校。

  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励894人次,获得"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综合性竞赛省级及以上奖励56项。

  在职业教育发展路上 "我"在砥砺前行

  近年来,升达将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提升到战略高度,列入改革发展五大重点工程,通过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全程协同育人、联合开展科研,产学研合作教育逐渐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学校专门成立校地合作处,负责产学研合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各学院均组建了业界专家、校内外学科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出台《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办法》,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合作内涵、工作程序、激励考评、经费使用等要求。

  做好顶层设计,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向行业协会等机构咨询,确保专业布局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培养标准与培养方案必须聘请业界专家论证,确保人才培养要求与从业能力要求的符合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必须经过业界专家审定,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目前,学校已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河南省国际贸易网商协会等5个协会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先后聘请71名业界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指导。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吸引19家企业进驻学校,建设了13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校企两大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实习实训环境。学校将校企合作从资源共建延伸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了教育资源,强化了师资队伍,提升了培养质量。


编辑:王佳  审核 :许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