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教育的"度"在哪里?不能再避而不谈了!

2018年06月29日09:36

来源:现代教育报

  学生犯了错,教师到底该不该惩戒?又该如何惩罚?如今,面对很多难管的学生,一些学校和老师“进退两难”。

  今天,我们请一些老师来谈谈,在行使惩戒权时都有哪些问题和困惑,又该如何解决。

  问题 1

  奖励常用,惩罚不敢用

  在记者走访的一些中小学校中,每当谈到“惩戒权”这个话题时,老师们常常或无奈叹气,或闭口不言。“不敢管”、“不能管”、“不好管”、“不知如何管”往往是老师们在处罚犯错误学生时“进退两难”的原因。

  很多老师表示,现在大多数学生都还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受到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而这种“众星捧月”般的爱往往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任性、自私,唯我独尊,不尊敬师长,不团结同学……“上学迟到、不交作业是他们的‘常态’。

  但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平常多关注这些学生一点儿,批评两句。管多了一些家长会到学校给我们‘告状’,挨骂挨批评都是小事,丢了工作就太不值得了。”“奖励和惩罚本来是一线教师教育学生的两种手段。但‘奖励’我们常用,‘惩罚’我们不敢轻易动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些老师在采访中对记者说。

  解决方法

  明确界限,适度实施,“严”也是一种爱

  面对一些任性难管的学生,教师如果不对其不当行为适当惩戒,教育会不会变得苍白无力?北京一零一中李杰老师认为,学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要担当起重任,教师应该有足够的底气,适度行使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力,安心施教。

  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李晔老师也表示,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尤其是在塑造人的品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惩戒权是矫正孩子不成熟或不友善言行的有效保障,应当给予教师这一权力。

  教师实施惩戒权最需要的是明确界限,同时也要规定好惩戒方式和允许范围,适度实施。这样才能既解除教师惶惶不安、处处拿捏的巨大压力,也防止一些家长过分敏感,向学校施压的矛盾。

  同时,在规定惩戒权范围时,应该广泛征求来自儿童研究专家、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的意见与建议等。确保设定的惩戒方式安全合理,对学生身心不造成伤害。师爱的味道从来都不止一种,慈是爱,“严”也是爱。“让学生在呵护与戒尺中成长,心有敬畏,身有翅膀。才是教师给予学生最完整的教育。”李晔老师说。

  问题 2

  惩戒=体罚?惩戒能否为教师树立威信

  对于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有些学生和他们的年龄差距并不大,这也使得一些学生不分场合老师开玩笑、打闹,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青年老师既没有和处理和学生关系的经验,又无法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部分老师表示,无论课上课下,学生都把老师当朋友、当哥们儿。如果不使用一些“手段”,很难树立威信。让学生乖乖听话。

  此外,老师们对于惩戒权也有一些误解和看法,认为惩戒就是要体罚学生,什么是惩戒、什么是体罚在概念和行为上也十分模糊。同时,也有老师提出质疑:罚站、抄书、增加体育锻炼、加一次做值日等这些,到底是惩戒还是体罚?如何能让学生既接受了教训,又不留下心理阴影?

  解决方法

  科学引导,理性看待,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家长观察孩子往往从家庭角度出发,看到的多是孩子个体成长发展,很多问题并不凸显。而教师教育学生则会从群体适应性出发,开展育人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适度惩戒是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毕竟学生长大后仍然要面对生活压力或者事业挫折。如果连老师的批评或惩戒都无法正确看待,及时改正,很容易造成孩子过分脆弱与敏感。”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李晔老师说。

  对此,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张红芳老师表示,教师运用“正面管教”无法阻止学生继续犯错时,可以适度行使惩戒的权力。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教师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底气,另一方面还要运用正确科学的惩戒方式。同时,教师还应当教育孩子们学习规则、懂得遵守规则、违反规则后坦然接受惩戒。

  张老师建议,适当实施惩戒,教师是要做些准备的:

  首先,教师惩戒学生要以爱和责任作为实施的前提。“惩”是针对犯错的学生,“戒”是针对错误行为;“惩”是形式,“戒”才是目的。“爱”和“责任”是教育的底线。

  其次,惩戒则要建立在制定详尽的、科学的、透明的、客观的规范和制度的基础上。如若不然,惩戒就成了个别教师“一家一言”,最终会有失公允,激化师生矛盾。最后,惩戒还要和正面鼓励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优效果。惩戒不应该是教育的最后环节,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保有“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态度。

  此外,一些带班多年的一线教师和“老班主任”们也纷纷支招,他们表示:要把握学生心理规律,性格特点。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科学地引导,同时也要理性看待惩戒权。在必要情况下,要巧妙地实施,保证既不伤害学生身体和心灵的同时,又能够维护教师权益。

  问题 3

  是否合理合法,惩戒成师德不可碰触的“红线”?

  当前,师德师风建设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北京一些地区已经试点开展了以师德来考核教师的工作,这让一些老师更感到压力巨大。一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说,班上的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会和老师、同学相处,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还没有学会一些必要的纪律。

  “学生有时候并不是故意犯错,但常常不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些同学在和其他同学的相处和课后活动中,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十分危险的行为,如果只是草草批评两句了事,下次也许会出现更大的事情。为了‘防患于未然’,我只能小惩大诫,因为我需要负责所有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安全。”

  而这也是很多教师心中的疑问和顾虑。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简单的批评或许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只有采取一些“惩戒手段”,才能给他们一些教训。但却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认为老师是“故意刁难”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品行不端、师德有问题的老师。尤其在教师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学生和家长的师德打分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待遇和升迁问题。

  解决方法

  完善制度有保障,教师应加强多方合作沟通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而目前中小学教师对于惩戒权,大都缺乏实施的“底气”。

  一些教育专家曾针对教师惩戒权开展研究,并做了一些权责界定。所谓惩戒权是指:“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依法对学生的失范行为予以否定性的评价,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其合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惩戒权是教师的职业权力。

  但专家也建议,教师惩戒权需要教师合理行使,具体要注意四个前提:一是教师行使惩戒权必须基于教育目的;二是教师惩戒行为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三是教师行使惩戒权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四是教师行使惩戒权必须公平、公正。

  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王荣老师认为,教师行使惩戒权,不仅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更要加强学校、教师、家长的多方合作与沟通。“小学生具有很大个性差异,自控能力差、认识问题不全面是其年龄特点,导致他们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学生就像成长中的小树,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合作,不断将其扶正。唯此,学生才能及时改正错误,成长为完善的人。”

  王老师强调,教师要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及时了解情况,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变发怒为宽容、变责骂为劝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切不可以惩戒为名,对学生进行过分的体罚。否则轻则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重则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

  惩戒教育需要达成“教”和“育”的共识

  迟希新(北京教育学院校长学院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关于惩戒学生问题的讨论颇受老师们的关注,各种观点和立论也林林总总。但我以为,若想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在实践中有效应对,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迫切需要回到常识的原点,达成“教”和“育”双方的共识。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到,“惩戒”不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而是如同“表扬”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学生好习惯的培养,需要表扬、鼓励等积极的强化;而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同样需要进行及时的提醒、警示和诫勉。适当的惩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正错误,更有助于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强化他们承担后果的责任意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环节缺失的教育。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到严慈相济,其中“严”即是指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而这些“严格要求”必然与学生所犯错误有不同层次、程度上的区分,教师也必然会以“规制——诫勉——惩处”等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学生。

  因此,如果一个老师的惩戒是以尊重学生人格和遵守《师德规范》为前提的,那么,老师的“惩戒”教育不仅不能被视作违规,还应当被认为是对学生尽心尽责、对工作不敷衍塞责的表现。

  其次,惩戒教育效果的有效达成需要教师提升对“惩戒”内涵的认识,同时更需要和学生及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达成教育共识。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规范的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并不断形成承担责任后果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在学生触犯纪律和严重违规时,往往更容易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惩戒。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做好家校沟通工作,让家长了解老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建立起家长对班主任的信任关系,让家长真正理解和明白“惩戒”的目的是在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以一种更具责任心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雷灵 张广林 苏珊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