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下 你是不是爱单方面给孩子立规矩?

2018年07月02日09:27

来源:光明网

  反思一下 你是不是爱单方面给孩子立规矩?

  话题

  背景

  最近,在某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孩子站上“勇气台”发声,让家庭教育问题再次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父母以父母的身份与他们孩子的沟通,是一种单方面的成人对儿童的不平等错位沟通。特别是,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以事事为孩子着想的理由而忽略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立规矩的问题,受到了广泛讨论。古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父母以成人的视角给孩子立规矩,真的就能“成方圆”吗?

  规矩是父母强加的,没有考虑我的感受

  “上小学的时候,我家就买了电脑,并接上了互联网。相较于当时家里没有电脑的其他小朋友,我可以在家里上网,这让我开心极了。但是,我妈给我定了个规矩,就是限定了我每天上网的时间。为了防止我不守规矩,我妈还给电脑设置密码,只有爸妈在家的时候,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候用电脑。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直到进入大学,被同学称赞有规律地学习和合理地规划玩耍时间,才发现父母给年幼的我定规矩的深意。如果没有他们给我立规矩,并监督我实施,我想我是不会有‘秩序感’的。”陈阿姨谈到规矩的时候如此说道,但是,当她有了儿子后,当年父母立规矩的做法在儿子身上影响并不大。

  陈阿姨因为把儿子送到孩子外婆那照顾的一段经历,对家庭规矩特别有感触。“刚开始工作的一年,我和孩子他爸因为频繁出差,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外婆那里,请外婆帮忙照顾。没想到的是,老年人对孩子极尽溺爱,把曾经对我的严厉与规矩全收了起来,放纵孩子娱乐。回到家后,儿子在规定的学习时间,虽然坐在书桌前,但是明显的心不在焉,时不时在电脑附近溜一圈。约定好的玩电脑时间到了,也不回房间。有一次哭着大喊:‘我都最后一关了,为什么不能让我多玩一会?下次又要重新开始,为什么不给时间完成?为什么我想要的不给我,都把你们的期望强加给我……’”陈阿姨表示,家庭规矩的确立最开始是征得小钟的同意,在家的时候也完成得特别好。一旦规矩被打破,小钟感受到更大的娱乐自由度,便在学习和娱乐之间失去了分寸。学习的时候想着娱乐,娱乐中期望着时间无限,生活和学习都失去了秩序。

  然而,陈阿姨的儿子小钟委屈地说道,“到了外婆家,我想要什么,外婆都给我。在外婆家超开心,特别喜欢在外婆家,恨不得不回家。我觉得跟外婆一起,比在家里好,在家里,爸妈老管着我,这不许,那不许,想要个啥,要讲半天道理,最后说到底就是不给我。”小钟认为,爸爸妈妈立规矩的时候,没有参考他的意见,一旦有意见,爸妈都认为他在想办法逃避规矩,马上就站在为他好的立场上给他讲道理。规矩是他们强加给的,没有考虑自己的感受。

  立规矩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一件事

  在姝姝家,并没有因为立规矩和打破规矩而发生家人之间的冲突。因为在姝姝家,立规矩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一件事。姝姝爸爸表示,许多成年人与孩子的沟通是不对等的。比如,有的家庭给孩子规定完成学习时间多少分钟后,才可以娱乐。这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一个几岁的孩子对时间的长度是不敏感的,并且每个孩子完成学习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往往以自己认为的学习难度和时间长度来给孩子立规矩。

  所以,表面上看,孩子不遵守约定,是破坏了规矩,其实,在家长制定规矩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关心过孩子对时间的认知,至少没有问过孩子,“你觉得半个小时可以完成哪些事?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你觉得应该是多少?”在姝姝家,父母要跟孩子约定一件事,立一个规矩,都会让孩子加入。姝姝爸爸谈到这么一件事,前几年带姝姝去参观书法展,并带姝姝体验了一次书法后,姝姝对书法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想要学习书法。当时正值姝姝五年级,即将进入学业压力最重的六年级,因此,他和姝姝妈妈都有些担心姝姝,怕她因为兴趣而荒废学业。于是,带姝姝参观了她期望就读的中学,对比了她现在的成绩和升学的分数线,让姝姝梳理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已有的娱乐时间。他们把目标、时间、已有的成绩等,协助姝姝整理出来后,在暑假里,与姝姝立了一个学习书法的计划和相应的规矩,让姝姝自己来执行体验。暑假结束后,再让姝姝自己来决定要不要继续。

  对于家里立规矩,父母都让姝姝参加,让姝姝一直觉得在家里很有存在感。姝姝如是说道,“有关我的事要立规矩,爸爸妈妈让我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尽可能参考我的意见,让我觉得我的生活是自己做主的。爸爸戒烟立规矩,妈妈健身立规矩,也会让我参与,正因为每次立规矩,都有我的参与,让我觉得我是家庭里的一员。”她表示,爸爸妈妈一方面站在大人的角度给予他们的生活经验,协助她分配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一方面尽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尊重了她的兴趣与愿望。

  合理的规矩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成都市沙河堡小学的李老师,现在带的学生已经六年级了。初到学校的时候,她的学生还是三年级,这三年里,李老师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提到给孩子立规矩,她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进入教室,在讲台上站好,值日生喊:“起立。”接着,全班同学站起来,喊:“老师好。”这既培养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让学生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中。但是,李老师刚带这个班的学生的时候,总有几个学生迟到或者不起立。于是,她立了一个规矩,她的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让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来填满这五分钟。这五分钟里,虽然李老师给出了一定的选项,如朗诵课文、分享故事,但是不限定具体内容,让学生们参与规矩的制定,按照自己的实际来发挥。并且,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平等,李老师都会像学生一样,坐在学生座上和学生们一起行礼,表达出对上台学生的尊重。那以后,迟到的学生慢慢少了,每位学生都对上台的同学极为尊重。

  在全班同学都经历了一次后,李老师在一次班会课上,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鼓励大家聊聊课前五分钟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在朗诵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在听,我心里很失落。”有的学生说,“本来不爱学习的,但是老师规定了五分钟必须站满。不说话的话,感觉很尴尬,不得不准备,让我对这五分钟有一种责任感,必须分享点啥。”有的学生说,“在全班面前读课文,是第一次这么认真读课文。”在班会课的最后,李老师告诉大家,“这五分钟,是让你们培养一种责任感。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这次是你上台分享,那么你一定不会迟到。因为你有一种责任感,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不限定内容,但要求同学们一定坚持五分钟,即使沉默也要在台上呆足五分钟,也是同学们对自己要做的事,要有所准备,要有责任感。当你分享得精彩,同学们自发地鼓掌。当你沉默以对,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罚站,在台上的五分钟你会不好意思。”

  教育中,规则和沟通是重要的组成因素。一方面,规则帮助孩子培养自律,梳理责任感。一方面,沟通让孩子受到尊重,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沟通促使规则的确立,规则促进更有效、更实在的沟通。

  专家视角

  如何正确地

  立规矩?

  ◎韩 静(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在完成事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自我状态,即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并与之匹配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父母的自我状态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训诫,内化为我们自我的一部分。成人的自我状态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与把握,并由此出发,做出对现实的判断,及对现实问题采取的解决模式。儿童自我状态意味着我们内心中一直存在着的儿童的那一面。如何正确地帮助孩子立规矩?关键在于,父母们在不同的自我状态中切换,以最合适的状态面对孩子。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儿童自我状态与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参与其中。为了避免单向制定条约的不平等,让约定的制定得到尊重,让约定的完成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参与是必要的。孩子参与,不只是让孩子纯粹提意见、说观点,而是要让孩子明白规则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制定规则的大人明白孩子们能做到哪一步,而不是凭借着大人们自己的经验替孩子判断。只有切实地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执行规定。

  第二,以父母自我状态帮助孩子细化规则,并言传身教,协助孩子完成约定。细化规则,能够帮助孩子清晰指令。言传身教,让父母也参与其中,让孩子有学习的榜样,培养有规则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协助孩子完成约定。

  第三,当约定被打破时,以成人自我状态的模式灵活处理。因为即使是大人也无法做到完全自律,所以更不能强硬地要求孩子去完成。特别是,孩子无意破坏规则的时候。因此,面对该情况的时候,应当评估一下孩子历来的表现,关心孩子的状态。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