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体提高教材质量 两机构将努力让每本教材成精品

2018年07月05日09:21

来源:光明网

  前不久,一则消息引人注目——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工作研讨会暨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专家委员会全面开始运转,课程教材研究所正式挂牌,标志着国家层面教材建设工作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专家委员会和课程教材研究所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在教材建设中又要发挥怎样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教材局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

  多领域专家对课程教材全面把关

  根据工作需要,国家教材委员会设立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语文、历史、数学、外语等10个专家委员会,作为对相关学科课程教材进行把关的专业支撑机构。专家委员会委员包括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既有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也有一线教师。委员产生的程序严格,在各方广泛推荐和认真审核的基础上,由教育部会同中宣部组织遴选,最后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确定。

  “专家委员会主要承担三项职责:一是指导研制和审议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二是指导编修和审查教材;三是承担国家教材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如参与制订国家课程教材政策和制度等。”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专家委员会是教材建设的“设计师”,是教材质量的“质检员”,是教材政策制定的“智囊团”。

  具体来讲,专家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把好教材建设的“三关”:一是思想政治关,确保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二是专业学术关,确保教材既立足学术前沿、反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既便于教,也便于学;三是改革方向关,使教材及时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的规律性很强。为切实履职尽责,各专家委员会正在抓紧熟悉工作。接下来,专家委员会将进一步完善工作细则,抓好业务培训,使委员们深化对教材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对教育教学实情的了解,为严格科学有效做好工作打牢思想和业务基础。

  “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教材体系这一光荣的历史重任。” 委员们在专家委员会研讨会上这样表示。

  课程教材研究所:

  搭建国家级高水平研究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尚未建立,研究力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研究人员匮乏,缺乏联合协作、有效转化的研究与应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盘沙、两张皮的现象,导致教材研究总体水平不高、支撑能力不强,还不能适应新时代教材建设的要求。

  “课程教材研究所是教育部成立的首个面向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旨在统筹带动全国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聚焦教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联合攻关,提高教材研究的协同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教材建设的专业支撑,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课程教材研究所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按照教育部党组要求和自身职责特点,研究所将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政治建所,二是坚持研究立所,三是坚持人才强所,四是坚持服务兴所。

  “研究所作为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平台,将通过课题引导、项目合作、成果交流等,建立起教材研究的长效机制,吸引、鼓励和支持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教材研究,整体提高教材建设质量。” 谈到未来发展,课程教材研究所负责人充满信心,“研究所的成立,也在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有利于带动有关部门、地方和学校更加重视教材研究,营造教材研究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课程教材研究所正在制定一系列工作方案。按照教育部部署,已经启动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教材建设基础研究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大中小学德育、体育、艺术课程内容一体化研究等项目,还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了项目合作。下一步,还将把教师培训、专家指导、跟踪反馈紧密结合,强化对教材使用的全过程监测,及时发现和研究教材使用中的突出问题,促进教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努力让每一本教材都成为精品,是广大教材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优秀的教材就像是指路明灯,为广大青少年照亮成长的道路。”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教材委员会秘书长朱之文强调。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