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妨多些“土办法”

2018年07月25日10:07

来源:人民网

  “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近日,延安“耕读家庭”吴治保家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30万元奖金,引发舆论强势围观。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独门秘诀?这大概是许多人看新闻后的第一反应。其实,这是一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吴治保夫妇二人文化程度较低,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一个初中都没毕业。但他们有着所有中国父母的共性: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竭尽所能。如果非要说教育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许是他们用了一些“土办法”——“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把孩子)领回家让跟着一起下地干活,让他们体会父母没有文化要受的苦头。”真切的生活体验,让5个孩子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期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因而更加勤奋、努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全心全力抚育孩子成才,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心头大事。但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则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各种“10万+”文章比比皆是。有人报培训班、请私人家教,有人热衷海外游学、冬夏令营,有人心心念念学区房、择优生……为了孩子,大家可谓不惜血本,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结果如何?不少孩子看似忙忙碌碌,“学英语”“啃奥数”“练钢琴”分身乏术,但很多对学习却怎么也爱不起来,甚者反生出诸多抱怨和“叛逆”。有人无奈感慨:投入了许多的财力、精力,却依然教不好一个熊孩子。

  “土办法”激励出四个学霸,可能只是个案,却给社会提供了另一种样本。我们当然不是倡导把孩子扔回“上个世纪”,刻意去过些苦日子,或者让他们都去放牛、打水、割麦。但有时候,体验生活的辛酸苦辣,或许更能促人明白奋斗与上进的意义。今天的孩子,成长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年代,很多家长又习惯性提供一切、包办一切,孩子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好好学习。如此一来,许多孩子以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反而没有了自驱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下地干活”“挑粪体验”等吃苦教育,正是要让他们深入生活,直观感受社会的运行法则。这是一堂比名师教学更生动的课程:生活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居于其中的人必须不断努力,而学习正是个体生存的技能基础。

  移栽温室幼苗前,有经验的农民会将温室逐渐降温,让小苗接受“耐寒锻炼”,以提高移栽后的存活率。适当地给孩子吃一点“苦头”,让孩子多一些生活历练,未尝不是父母的大爱与负责。(汤华臻)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