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利于特色发展的评价体系

2018年07月26日09:07

来源:人民网

  当前,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

  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健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政策机制。其中,强化分类管理,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标准,探索建立不同类型高校拨款标准、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制度,构建有利于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那么,该如何构建有利于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让大学为形形色色的“排行榜”牵着鼻子走,从而助力“双一流建设”呢?日前,“面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中外学者分享了智慧与思考。

  不能唯“大学排行榜”论英雄

  提及大学排名和形形色色的排行榜,总是让大学校长一言难尽。各种排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大学的建设成效,同时排行榜往往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呈现一所高校的全部发展建设成果。

  在“面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上,不少专家也对此展开讨论。有学者谈道,作为一种水平评价,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还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大学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国际上的大学排行榜为例,做国际排名,需要采用国际可比数据,如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国际学术调查等,但众所周知,这些指标只是大学质量和水平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我们要理性看待目前的水平评价和大学排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林梦泉直言,国际大学评价采用世界共识的指标,强调国际可比,但是往往缺乏地区特色。大学的社会服务,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科技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等无法体现到指标体系当中,因此,亟待建立一种将国际共性和地区特色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来自爱尔兰、已经担任大学校长20多年的埃伦·哈泽尔科恩女士也在研讨会上谈道,“尽管大学排名是高校决策和发展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但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排名仍是不够客观的,是基于指标体系制定者的主观认识和价值判断。”

  “大学的评价,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评价,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谈道,其科学性和挑战性体现在,能不能在诸多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条件和指标中真正选出若干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具体指标,且不能太多和太复杂,但同时又能有效地反映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涉及高等教育治理的问题,具有全球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高等教育评价始终要强调中国特色

  不能拿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的大学,这是研讨会上中外学者一致的观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只有强化分类管理,用多把尺子分类丈量,才有可能真正构建有利于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

  高等教育评价可以从历史和国际不同维度去打量,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她强调,从国际维度而言,高等教育评价既是一个全球问题,但又具有中国特色,我们要把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进行考虑;从历史维度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大发展阶段,到本世纪初迎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再到目前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评价也具有不同特征。

  既然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的大学是不合适的,那么,该如何将大学进行分类,提供多把具备不同特色的尺子,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是按照大学在知识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来区分不同特色,还是按照学科的覆盖率从综合性和非综合性区分,还是从服务的角度考量,区分为服务全国各行业领域和服务重点行业及特定区域呢?研讨会上,学者们对此也展开广泛讨论。“很多学校是特色鲜明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虽然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但更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北京理工大学是以国防特色见长;中国科技大学是以前沿科学见长……社会对于高校的感性评价和客观认识,已经体现出高校特色的重要性,及高校评价体系分类设置的重要性。”有专家谈道。

  “教育评价,特别是水平评价,首先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同时要反映地区特色,体现国家的意志和需求。此外,还要强调和重视大学对于社会的贡献。我们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体现。”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一份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当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要强调大学的社会贡献;要在学术成果这个国际通行指标中,不唯数量论,强调数量和质量并重;同时要重视师资队伍的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首先要凸显中国特色,要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有世界水平的大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始终要强调中国特色。”史静寰说。

  将人才培养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人才培养必须作为高等教育评价最重要的指标,这也成为研讨会上高校负责人和学者们的广泛共识。

  不久前,着眼于面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高扬人才培养的主旋律。“面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也特别介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是这次工作会议传递的重要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改革对本科教育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和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

  那么,如何在高等教育评价过程中,将人才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突出并引导高校强化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呢?

  史静寰谈道,“必须认识到,现有不少大学排行榜更重科研,轻视人才培养,特别是轻过程性的培养,下一步在优化和构建新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强化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特别是重视过程性培养的评价”。

  “一流大学一定是基于人才培养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定是基于人才培养的一流学科。如何在高等教育评价过程中更好地平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认为。

  (伍菊平参与采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26日 17 版)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