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爆发"手机争夺战" 怎样让孩子顾不上玩手机?

2018年07月27日09:56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怎么才能让孩子顾不上玩手机?)

  刷抖音、玩游戏……暑假开始不久,许多家庭已经爆发“手机争夺战”。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手机,便试图借助高科技来掌控孩子对手机的使用,结果发现收效甚微,反倒丧失了彼此的信任。而另一些家长则选择采取积极策略,带孩子融入社会,参与实践,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身处信息化时代,究竟该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机?家长又应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监控孩子用手机

  却挡不住他偷偷摸摸玩

  挺到儿子上完小学五年级,苏琳终究还是妥协了。这个暑假,她决定兑现承诺,给儿子买了一部新手机,“他学英语,每天要求发15分钟的语音作业,语文也经常要查一些词的意思,每次都借我的,确实不太方便。”

  事实上,苏琳考虑的远不止这些,“班上三十多个孩子,有二十多个都有微信号,同学之间有各种微信群,时不时会聊上几句。孩子很羡慕,如果再扛着不买,怕他会显得有点不合群。”

  鉴于儿子此前曾经有连续几天晚上钻到被窝里偷玩大人手机的经历,苏琳这次长了个心眼儿,特意选了一款自带管控功能的学生手机,“如果是普通手机,我只能事后去查,那很困难,搞不好就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相比之下,这种手机内置专门为青少年定制的绿色应用软件下载中心,可以在我手机上随时查看孩子使用每个应用软件的时间,还能一键锁屏,等于是在过程中及时干预,避免事态严重化。”

  苏琳原以为,在高科技的帮助下,自己总算能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然而,她很快感到失望。手机启用第二天,正当她兴致勃勃地打开手机向邻居展示时,屏幕上的数字让她瞬间傻眼,“一个上午,他在微信上忙活了足足三个多小时,肯定是玩游戏了!”

  回到家,苏琳打开手机,果然在微信的小程序里发现了两个游戏,“一开始他还不承认,可里面明明有他刚玩过的分数记录。”一番严厉警告后,苏琳看着儿子当面删掉了两个小程序,并相信他经此一事,应该会有些变化。

  可惜,还没到一星期,问题卷土重来。“世界杯期间,我们一家人凑热闹赌球,结果他两场都猜对了,赢了十几块钱。”当苏琳再次翻出儿子的手机时,惊讶地发现余额只剩七块多,“一查消费记录,一笔一块钱,一笔十块钱,都用到了游戏上。”更让苏琳气愤的是,儿子明明在微信上玩了一个多小时,却还是不承认,并且偷偷删掉了打开过的痕迹。

  同样深感无奈的还有程珊。自从12岁的儿子迷上了用手机玩游戏,母子间便屡屡上演“猫捉老鼠”,“断网、收手机、不给钱……各种都试过,可都没什么用。”

  此后,得知游戏采取了实名注册和防沉迷系统的措施,程珊期待着孩子能有所收敛,没想到还是很快被破解。程珊发现,儿子在网上轻松搜到了解除方法,“简直是手把手地教,还图文并茂,指导怎样开小号,甚至出了专门的解除工具。”一次偶然的机会,程珊注意到消费记录里多了一笔支出,盘问之后,得知儿子竟买了一堆成年人的身份证号,用于注册游戏账号,“后来还跟我说买亏了,因为发现免费能搜到。”

  让孩子自己制订计划

  邻居组团搞活动

  面对这个暑假,赵子悦并没有太多焦虑,“他也玩过我的手机,但更多时候觉得没多大意思,因为外面有足够多吸引他的事情要做。”期末考试一结束,9岁的儿子便主动提出要制订自己的假期计划,“从他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机会,让他更多地参与到决策中来,小到出门穿什么衣服,大到报什么兴趣班,都由他来选择,他很喜欢这种感觉,也愿意跟我分享自己的想法,听听我的意见。”

  在儿子的计划表上,除了完成暑假作业外,大量时间留给了参观和运动,“包括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故宫等等好多个地方,还有游泳和篮球。”对于这样的决定,赵子悦并不意外。去年暑假,儿子还参加过汽车博物馆的暑期体验营,“有汽车机器人创客夏令营、3D打印免费公开课、小小讲解员暑期培训班、麻辣脱口秀等很多活动,可算是过了把车瘾。”

  能够参加如此多的活动,赵子悦要感谢自己的一帮好邻居,“像我这样的上班族,其实跟很多家长一样,头疼暑假没有足够时间陪孩子,好在我们小区里有个家长群,互相可以帮着组团带孩子玩。”

  在这个群里,既有户外经验丰富的妈妈,可以带孩子们去做拓展活动,也有理工科出身的爸爸,张罗大家一起动手做小实验,还有时间灵活的全职妈妈,轮流组织孩子们各处参观,“在这个过程中,既解决了我们时间不足的问题,也给孩子提供了玩伴,他们每次在一起都有说有笑,到处跑跑看看,哪还顾得上玩手机?”

  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

  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价值感

  “孩子沉迷手机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一生下来就会看到父母使用手机,日常生活中也多有接触。从这点来看,我们不能只是简单消极地看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以平和心态正视和面对。”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孩子之所以沉迷,其实并不是手机本身的问题,而在于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亟待调整。

  “孩子为什么要长时间玩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存在感,他们总是被控制,没有机会去独立判断和作出决策,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性,甚至连暑假,都是早早被父母安排好的。再加上应试教育往往以分数论成败,一些孩子经常要被批评指责,产生很大的挫败感,他们难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就会想到去网上宣泄释放。例如,在游戏里找到那种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满足感。”宗春山认为,这些恰恰提醒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到价值感。

  “另外,孩子对手机过度依赖,也反映了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实是在不断面对分离的。离开了对父母的依恋以后,如果再缺少同龄玩伴,他们就会感到孤独,情感无处安放,进而到手机里寻求慰藉。”宗春山谈到,首都互联网协会联合千龙网网络素养学院刚刚发布了《2017-2018年首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北京地区青少年首选上网设备为手机,而聊天软件恰恰是上网最常使用的软件,“哪怕是玩游戏,也常常是为了社交。他们看似认识很多朋友,但只是通过手机,彼此没有表情交流,没有肢体接触,甚至没有言语对话,结果可能导致机能的退化。”

  在宗春山看来,家长应当与孩子共同规划暑假的安排,切忌自作主张,否则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另外,一些家长试图利用高科技手段去监视或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但这样很被动,反倒可能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甚至容易导致彼此之间丧失信任。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家长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事先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这些规则必须经过双方认可,不能是单方面的‘不平等条约’。要知道,孩子一样渴望公平,如果规则只是针对孩子,家长却随意破坏,那显然不合理。比如,家长一天到晚抱着手机,却不允许孩子碰手机,那孩子肯定很难接受。”宗春山还提醒,规则可以有适当的弹性,但必须明确底线,严格执行,不要让孩子一次次试探底线,否则只会节节败退。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