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证照不全、超前培训、超标培训等突出问题,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孩子,大都没有体验过河里摸鱼、田野奔跑的快乐,一个个冷冰冰的电子产品和忙碌的兴趣班、补习班,成为他们课外生活的主旋律。
60、70后:童年几乎都是玩
黄先生出生于1969年,在那没有电脑、少有人家有收音机的年代,孩子们上半天课,剩余的半天和晚上,房前屋后疯跑。最常玩的游戏是打“冲锋仗”。两支队伍由孩子头统领,每人手握一把木头手枪,用黄泥裹上茅草当手榴弹投掷,在草垛上格斗摔跤,一晚上就能把草垛“摆平”。
最热闹的游戏当属“老鹰抓小鸡”。一人扮作老鹰,年龄稍大的孩子扮作鸡妈妈,伸开双臂护着孩子,其他的孩子躲在鸡妈妈身后相互拉着后衣角,在鸡妈妈的掩护下,左躲右闪,像龙一样地摆着尾。
最熟悉的游戏就是丢手绢。一群小伙伴手拉手扯成圆圈蹲下,一个小伙伴拿着手绢,在背后转圈跑,大家拍着手齐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黄先生说,过家家也是孩子们热衷的游戏。“我特别喜欢扮营业员,身边摆着一排所能收集到的杂物,小伙伴们用纸当钱来买东西。”
那时,已经有少年宫了,不过黄先生周围的同学几乎都没去过。那时候能上少年宫的孩子很少很少,除非是很有天赋的特长生,会被学校或者老师写推荐信去参加少年宫合唱团,如果周末被父母送去少年宫上个兴趣班,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47岁的高先生记得,那时课外作业不多,也没有卷子,老师就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写。
“这样弄,特别容易钻空子”,有一次,班级里有淘气的学生,因为着急放学,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很多题,让同学们抄,告诉大家抄写完就可以放学了。因为笔迹不同,直到现在也没有把这个“案子”破了。
“我们那个时候,好玩的可多了。”玩具都是自己手工制造的,下雨天,地上有泥巴,一群小伙伴干脆蹲在地上用泥巴捏制手枪、坦克等造型,和同学们比拼,玩的不亦乐乎。
天黑了,叫上几个同学,一起捉迷藏,回到家,满身的土,可是一点都不觉得累。
80后:儿时的动画片印象深刻
《葫芦娃》
《非凡的公主希瑞》
“80后”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比起70后、60后的物质匮乏,他们的课外生活多了一个“小伙伴”——电视机。
36岁的陈曦,每次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孩子读书辛苦,都会感叹自己读书时,“从来没补过课,放学做完作业就是耍。”学习压力也不大,放学后和周末都有一大段玩耍的时间,童年的玩伴很多,所以群体性游戏远比90后多。
陈曦说,放学后,在校园内、家附近的空地都能看见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狂奔的身影,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就开始了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父母每天忙于工作,哪有时间管我们,有时候他们回家晚了,我们还得自己下面条或者做一些简单的饭菜。”
在陈曦的记忆中,做完作业,和小伙伴一起踢毽子、跳格子,最期待的就是晚上6点钟还是6点半的动画片时间,有时家里的电视收不到台还死皮赖脸地跑到邻居家蹭看动画片。
当时,中国的动画片制作水准达到顶峰,《葫芦娃》、《大闹天宫》等经典动画片层出不穷,同时还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动画片。
陈曦掰着手指头,信手拈来一大串动画片的名字:《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非凡的公主希瑞》、《宇宙的巨人希曼》、《恐龙特急克塞号》、《聪明的一休》、《花仙子》、《蓝精灵》、《足球小子》……
当时,很多孩子做作业时,都会模仿一休哥用食指在头顶画几个圈这个动作,表示自己正在动脑筋呢,虽然不一定有效果。这个动作在当时的风靡程度,不亚于现在孩子对电脑游戏的热衷。
除了“动脑筋”,每一集片子要放完时,一休哥还要做件事——他会跑出来说:“就到这里吧,休息,休息一下。”这是陈曦当时最不想听到的一句话,因为这表示动画片明天再见。
后来,随着《非凡的公主希瑞》播出,“赐予我力量吧”,就成了变强大、打败邪恶势力的咒语。
陈曦说,《足球小子》这部动画对自己身边的很多人来说影响非常大,基本上90%以上的喜欢足球同学和小伙伴都是受这部动画的影响。记忆中,这部动画播出后,操场上、路边、教室外满是踢球的小孩。
“我也是看了这个动画后知道什么叫边锋,什么叫越位。不过,我对体育的兴趣一般,于是并没有付诸多少实际行动,光欣赏动画了。“
90后:学一门兴趣课很受用
任天堂游戏机
雪纯在一年级六一儿童节演出前。
雪纯21岁,在她读小学时,电脑还没普及,智能手机也不发达。
在雪纯的记忆中,小学的课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下课就往操场上跑,女孩子一起跳皮筋、踢毽子。如果人多的话,就扔沙包,沙包基本都是自己做的,校外的文具店也有卖的,但是不好用。手巧的女孩子就自己缝制,里面装一些大米。
周末和寒暑假,雪纯要上英语班和舞蹈班。当时学习舞蹈很盛行,妈妈觉得跳舞的女孩看起来有气质,就给雪纯报了一个班,虽然当时确实吃了不少苦头,但小学六年级时雪纯考过了10级。
当时,雪纯家里有游戏机,插卡打游戏的那种,放学后,雪纯会叫同学一起来家里玩。游戏有《超级玛丽》、《魂斗罗》、《小雪人》等,几年下来,游戏把柄都不记得玩坏了几个。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没有现在的手机功能多,但是也很怀念,现在这种游戏机很少见了。”
升入初中,学习负担重,雪纯没再继续学习舞蹈。雪纯坦言,其实到了初中,课外活动就很少了。因为学习好的都在补课,自己成绩一般,就要更加努力了。“当时班级上比着学英语,谁多会一个词汇就感觉很厉害。补习班上学的词汇会比学校学得更多一些,因此,上英语补习班仿佛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
放假时,雪纯上补习班的时间是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语文、历史、政治这种文史类的不补,英语、数学、化学、物理都需要补。一天下来课程排得非常紧凑,中午只有一点午休时间。
读初中最开心的事,就是课间和几个同学聊八卦了,“除了聊自己喜欢的明星、同学间的小秘密外,还会互相推荐一下哪个补习班比较好。这样大家一起去补习,还能有些乐趣。”
00后:伴随着电子产品长大
倒数三排左一为小钰
对于00后来说,课后补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各个学科,家长们考虑的,还有孩子的兴趣发展。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行走于各个兴趣班。
刚刚上初二,小瑞就已经有了丰富的课后培训经历,“最多的时候同时要上古筝、舞蹈、跆拳道,还有英语、数学。补数学是因为自己的成绩不是很好,上英语课是因为我有几个朋友都在上外教课练习口语,上其它的课就是因为有意思,而且可以多掌握一些技能。”
“这些班是我自己想要去报名的,父母没有强迫,我就是自己想去。班里同学都在补习,甚至半个班的同学都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老师那里上课,我不想被别人超过。”小瑞告诉记者,如果一个同学没上过补习班、兴趣班,在班里反倒是异类。
相对于以前的孩子,00后的孩子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
16岁的小钰,课后生活和别人可能不太一样,她家开了一个小店经营电器,周末,除学习外,就是帮爸爸妈妈卖电器。别看她年纪小,却敢独立给顾客介绍产品性能,推荐产品的时候又有模有样,凭这点还吸引了一些顾客。
周围的商户都称小钰为十佳销售,这样的实践经历,锻炼了小钰的沟通能力,她也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一些。小钰也报了跆拳道的兴趣班,学习四年后,从白带变成红带。现在这项技能,小钰还能当防身术使用。
如果说电视机之于80后,电脑之于90后,那么,00后的课后生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伴随着电子产品长大。
小优在一年级时就拥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从识生字、算算术到查资料,电脑成了他的重要学习工具,12岁的他还自己申请了微信、微博等。
除了学习,手机、平板电脑上的各种游戏对他更是充满了诱惑。只要一下课,他就和班里的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又发现的新游戏,相互较量谁的游戏玩得好,谁的级别比较高。
校外培训大火越烧越旺 国务院出台史上最严的“禁补令”
现如今,给孩子上课外辅导班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让教育培训的大火越烧越旺,家庭进行教育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今年,校外培训机构迎来了“最严整治年”。
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校外培训发展首次细化、明确了多条管理要求。《意见》更被业内看做是史上最严的“禁补令”。此次《意见》从校外培训的核心环节入手,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知识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培训的内容、时间、班次、进度、形式、宣传、收费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教育评价制度应试化、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解决教育培训热需要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他认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才能够从根源上消除校外培训畸形的热潮。(记者 林祺 实习生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