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谈谈什么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2018年08月31日08:45

来源:微言教育

  暑期正值收尾阶段,新学期即将开始,到处都是“新学期新气象”,或是“新的起跑线”的说法。但孩子的起跑线真的存在吗?究竟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怎么说?

  我们认为,起跑线是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比如我们说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训练养成,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更高年级,坏习惯的纠正和好习惯的养成会愈加困难。但对不同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而言,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起跑线,每个孩子的“起跑线”也不完全相同。家庭教育应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去把握不同能力和品质的孩子最佳培养时期,然后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

  超前学习,赢在起跑线?

  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是超前学习。家长生怕别的孩子会的,自己孩子不会,正因这种焦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习内容“从娃娃抓起”,越来越小的孩子有了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超前学习,就真的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叫“格塞尔双生子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男孩来进行爬楼梯的训练,在48周的时候孩子们都不太会爬楼梯,哥哥在48周开始训练,弟弟就没有进行训练,在53周,弟弟才开始训练。当然,弟弟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哥哥爬楼梯要比弟弟熟练得多,但当弟弟训练三周之后,弟弟和哥哥爬楼梯的水平就没什么差异了。也就是说哥哥比弟弟早开始的5到6周的爬楼梯训练,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样的效果。

  我们孩子的成长的基础在于生理成熟,也就是说要符合他身体、生理条件所允许,如果脱离了成熟条件,过早训练有时候是并不需要的,甚至还会消磨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孩子识字越早越好吗?

  那么孩子识字越早越好吗?相关研究告诉我们,孩子识字并不是越早越好,过早识字甚至是弊大于利。

  曾经有研究者在幼儿园大班里做过研究,把孩子识字水平分为三类:高识字水平,中识字水平、低识字水平。我们看到这样三类孩子,在高识字水平的孩子,他理解能力当然非常强,是所有孩子中最强的,但是想象力和观察记忆的能力恰恰跟识字成反比,字识得越多,孩子的想象力、观察记忆能力反而是低的。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们教孩子识字的过程中牺牲了他的观察记忆和想象的能力吗?

  其实是过早识字不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方式偏好直观、形象、可感知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喜欢有色彩的形状、图片类似的东西,把字更多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图形。而我们让其过早识字是让孩子把一个个的汉字当成一个一个完整的由若干个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记忆,还有一些相近的字要孩子比较横横竖竖的区别。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们孩子过早识字变得是一件非常枯燥、抽象的事情,所以不符合孩子思维习惯和水平。

  我们强迫孩子过早识字,其实是过早让孩子用文字符号的思维来代替形象思维,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早识字后,孩子在阅读图文并茂的信息时更多的是逐字逐词逐句阅读,图片对他们而言只是用于印证文字的内容而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观察图画细节、发挥想象,反而被文字“束缚”。让孩子过早地进入符号阶段,开始时收效甚快,但到后期就会出现想象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

  0-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3岁以前不要逼迫孩子识字,应重点关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同一件事物、用准确和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同时要给孩子创造多听各种声音的机会。3岁至入学前的孩子开始识字,建议让孩子认生活中的汉字,无需固定教材,着重认识,不强求书写。比如在路上可以教孩子辨认一些简单的标志牌等。

  尊重规律,放下焦虑

  当然有些能力确实是要从小培养。一项日本的研究显示,孩子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说明到了四五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基本上形成定型,因此习惯培养应该从小抓起。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关键期”,指的就是有一些技能或行为模式在某些发展时期最为敏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一定的环境支持,这种行为在之后就很难或不会产生了。最开始这个概念用于动物习性的观察中,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是类似的。

  新学期开学,我们特别想告诉家长的是:家庭教育应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去把握不同能力和品质的孩子最佳培养时期,然后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做到事半功倍。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