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去年7月起,第一批“95后”本科毕业生踏入职场。都说年轻人爱跳槽,没想到这么能跳。劳动报记者发现,近期就有多个研究报告同时显示出95后职场人的高离职率。新生代95后职工为何离职?
-数据-
第一份工作平均维持7个月
如果将时间轴拉得纵深一些,我们会发现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无可挽回地呈现出递减趋势。
近日,领英针对其全国范围内15万份用户公开档案展开统计发现,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不约而同地,麦可思研究院在今年6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33%。
58集团联合腾讯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基层求职者行为特征研究》则指出,“兴趣爱好”成为95后求职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任性”95后的眼中:稳定、前途早已经不是他们选择工作的首要因素,兴趣爱好才是重中之重。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他们都不愿意将就。
-个案-
95后职工闪辞为哪般?
“说走就走”的背后,是源于95后的草率冲动或个性使然,还是因为年轻给予了他们更充足的勇气,更多元的选择还是有其他理由?劳动报记者找来两位新生代职工聊了一聊。
“不符合个人追求,秒辞是最好的选择”
小林,1995年生,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初入职场不到一年就已经“闪辞”了三次。小林大学毕业后首先通过校招进入沪上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初入职场,她很快发现这家公司并没有当初面试时介绍的那么美好,每天加班到深夜,工作内容繁杂,她感到很失落,没干多久就决定辞职。
之后,她曾在一天内参加了4家公司的面试,奔波求职,最后选定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可也只在那里工作了两个星期。上周,小林又成功入职一家媒体公司,职位是新媒体运营。万万没想到,“任性”的她再次刷新了离职速度———“上午入职后,我下午就决定不干了。”小林花了几分钟向记者讲述了她这份不到8小时的工作,解释了她为何选择离职。
总结来说,入职前说好是做新媒体运营,入职后才发现这个所谓的新媒体运营是最主要还是做销售。而她对此的态度是:“我不喜欢做销售,如果不是新媒体运营,是新媒体销售,那么我一开始就不会投简历。”
就这样,小林因为工作内容的关系,上午才入职,下午就离职了。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不再待几天?最少也该过几周再看看”时,她表示,“公司不符合我的追求,我觉得继续待在公司没价值,即不想浪费公司的时间,也不想浪费我的时间,秒辞是我最好的选择。
“其实谁也不想这样跳来跳去,真的很累,但如果内心对自己对未来还有一小点期许,就会不断去寻找自己想做的。”小林说。
“不要画大饼,我只想要劳有所得”
同为1995年出生的小郭,第一份工作就职于张江一家已颇具规模的创业型公司,每月到手6000多元的工资,起先让他觉得还不错。
作为一名程序开发人员,小郭每天要面临的是创建、测试、修改,偶尔到了下班时间,某个代码还没有写完,加班晚走些,他也觉得无可厚非。
然而入职两个多月后,自从公司一个大数据医疗健康项目启动后,小郭说自己每天都要额外加班4-6个小时,“错过回家地铁已经是小事,可怕的是第二天还要继续这样加班。”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一点是,由于年纪轻、资历浅,小郭常常被指挥来指挥去,一个人要揽好几个人的活儿。
“一个萝卜一个坑,需要多少人就组建多少人的团队,并且大家各司其职。”小郭对记者说,这家公司的权责并不分明,好像是个事儿就都有他的份,“虽然天天加班,但工作效率并不高。还有一次因为被指派接手别人干了一半的活儿,没做好,反而被其他部门的同事投诉过一次。”
对于这些,小郭也曾找公司领导反映,希望要么加薪,要么减去他份外的工作量。然而领导给予他的回复则是,“应届生刚入职场不要怕累,不要太看重钱,应该以今后的发展为重”等等。
“付出了,就要有对应的回报,这是我对工作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小郭说,公司领导这样“画大饼”式的规劝让他最终下定决心离开。
“我不是想要‘不劳而获’,我只要‘劳有所得’,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小郭说。
-分析-
职场外部环境已大不同
本科生数量、企业、产业都在变
实际上,不是年轻人变得快,而是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
首先,年轻人找工作就迎来了变数。经济学家盖伊·伯格尔指出,“大学文凭曾经能让你拥有一份长达40年的工作。但现在,它只是你第一份工作的敲门砖而已。”
其次,企业也在变化。薪资的增长方式则加速了企业之间人员的流动,跳槽成为提升收入最为便捷的方式。在人力资源领域,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每次跳槽应该至少要求20%-30%的涨薪。
第三,2017年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为51.6%,已超过GDP的半数。而从经济角度讲,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发达国家,工作灵活多变,跳槽机会多是发展的标志。
先就业再择业在变化中谋求发展
职场在变,年轻人则在变化中求发展。
年轻人带来的第一个改变,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并非就要一辈子干到底。调查显示,62%的2017级应届毕业生,认定自己需要“先就业,再择业”。
“其实换工作的理由就这么几项,这些想法中年人也时刻都有,只不过年轻人最敢做,试错了大不了重来。”智联招聘一名资深招聘专员告诉记者,如果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上的员工是最稳定的人群。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机会成本不高,换工作的风险不大。
而年轻人带来的第二个改变,是原来由稳定带来的安全感,现在被追求进步所取代。
“跳槽分主动跳槽和被动跳槽。如果主动跳槽增多,这说明职场人生存状态在发生变化。”该人士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摆脱了在一个地方混资历的工作模式,这对年轻人其实要求更高,只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如鱼得水。
年轻人带来的第三个改变,是看重职场变化中的自由。
如今是“自我选择”的时代,国企还是私企,创业还是打工,年轻人自己说了算,干不爽了想跳槽很正常。
“当然,自由也是相对的,”他表示,一方面年轻人可以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选择自由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一旦让年轻人自由了,年轻人反而有了焦虑,因为贫富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年轻人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安排和负责。
企业该怎样留住95后?待遇合适、平等交流
对于主动离职,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说法时,员工离职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钱没给够,要么是心委屈了。
人力资源专家屈辉向劳动报记者表示,千万不要以为95后“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们也在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满足基本的物质基础是留住他们的首要条件。
公司雇佣员工,原本就要付钱,对于贡献大的员工,多付点钱是应该的。比如在加班文化十分盛行的华为,离职率却没有想象中高,就是因为华为强调:公司对员工要以利益为前提,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纽带。
屈辉表示,一些企业往往喜欢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恰恰95后是最看重人身权益的。所以只给一份固定薪水,就要求员工能无条件奉献自己,自愿承担一些本职工作之外的劳动,那是不可能的。
对95后员工来说,老板只是劳动合同的另一方,而领导只是同样领工资办事的人,作为下级,他们会尊敬你,但是不会无条件地为你办事。侵害人身权益,占用休息时间,这些都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此外,用老板的姿态打压员工、用“过来人”的姿势对员工进行训诫,用教训的口吻对员工进行说教,用不耐烦的语气进行指导……这些做法也有不妥。
警惕“试错型”辞职跳槽要基于职业规划
对于95后本身来说,专家也建议要理清自己辞职的真正内在原因。
上海向阳生涯职业规划机构人力资源专家表示,辞职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其中,比较常见的“试错型”辞职就是非理性辞职,多发于年轻一些的职场人,特别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生们。因为年轻和缺乏职业规划,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试错”来找到适合的工作。
然而,试错型辞职发展到后来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惯性,但凡工作上出现问题,或者和领导有了矛盾、觉得自己职业倦怠了,就会忍不住想辞职、换工作。这类辞职显然是不可取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认为,频繁跳槽不利于个人发展,其实想要真正了解一个职业,没有3-5年的积累是不现实的。不过,如果是经过深思熟虑,简单来讲一定是基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找准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才去辞的职,当然可以。而除此以外,他表示,年轻人若是盲目辞职跳槽,那只是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