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奶奶每周到乡村给孩子补课 单程要换4趟车

2018年10月08日09:55

来源:北京日报

  严敏文(中)给孩子辅导功课。 北京日报 图

  午后3时30分,西官庄村村口高低不平的路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拉着老人买菜常见的那种小拖车,慢慢走来,拖车里拉的不是菜,而是一摞书。

  “你就是燕(严)家的老师?”村民打量着老太太,开口问道,老太太点点头。“哎哟,快进屋喝口水”“您这一趟够辛苦的”……村民热情地招呼着,老太太一路寒暄,温和地笑着。

  西官庄村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明义乡,北京人熟悉的野三坡就在附近,老太太叫严敏文,今年76岁,家住北京望京。

  从望京到西官庄,严敏文得换4趟车,单程6个半小时,今年3月24日起,每周五,严敏文都得来这么一次长途跋涉,风雨无阻。

  这是要干嘛?“给孩子们当课外老师!”严敏文说着,指了指远处跑来的孩子,脸上笑意更浓。

  严敏文的老家就在西官庄村,严,是村里的大姓。村里有条小路叫“严家幸福路”。严敏文开办的免费“小课桌”就在路的尽头。

  严敏文并不是老师,在村里办“小课桌”是她和老伴儿的心愿。

  1965年,严敏文和爱人董玠禧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一同分配去重庆支援大三线建设。两人先后在重庆西南铝加工厂和秦皇岛渤海铝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同事都知道,“老董两口子爱学习。”当年,厂里要派人去德国、英国接设备,对方不允许带翻译。厂里海选英语人才,32岁才开始自学英语的严敏文竟拔得头筹。

  自己是学霸,育儿还有方,严敏文的女儿学习成绩优秀,考进名牌大学。这下,严敏文和老伴儿成了单位的“名人”,请他们帮着辅导孩子功课的同事一拨儿接一拨儿。

  2015年,严敏文和老伴儿都已退休。一天,两人看电视,一位退休公务员回老家教孩子写大字的故事吸引了他们,村里老宅支起八仙桌、摆上大条案,孩子们在简易教室里练习书法……老两口儿看得目不转睛,“咱俩也回老家办学怎么样?”严敏文试着提议,没想到,平时总唱反调的老头子竟然同意了。

  可“小课桌”还没办起来,老伴儿就突然病倒,撒手人寰。

  老伴儿走后,严敏文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家人怕她闷出病,劝她回老家散心。

  一进村,就看见孩子,严敏文突然想起和老伴儿的约定。“老董,你累了,先休息,看我忙活。”严敏文喃喃自语。

  为“小课桌”忙活,严敏文心里突然安静了,她觉得老伴儿没走,还一直陪在她身边。

  “小课桌”就开在严敏文老叔家最里间的小屋里,从朋友那儿淘换来几套二手课桌椅,简单收拾一下,3月24日,“小课桌”开学了。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一,7个年级19个孩子几乎每周都来“小课桌”——

  爱下棋的“小淘气”刘锦浩、英语成绩出色的张若妍、年纪最小的严如冰、热心的刘竞一……

  每一个孩子,严敏文都很熟悉,说起他们,就好像在说亲孙子孙女。

  一个小男孩儿叼着铅笔,皱着眉,头发抓得一团糟,严敏文一瞅,小男孩儿正为一道数学题发愁,“上次说的一次不等式还记得怎么做吗?”严敏文点拨几句,小男孩儿立马开窍,“我会啦!”

  在严敏文的“小课桌”上,很少出现她一人主讲,孩子们鸦雀无声的场面,更多的是老少一起学,一起想办法攻克难题。

  “‘小课桌’更多的是陪伴。”严敏文说。

  村里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多是爷爷奶奶照顾,每隔两三周,才能见到父母,孩子们学习遇到困难,只能查手机,连个问的人都没有。

  自从“小课桌”办起来,孩子们不孤单了,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他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写作业,一起解难题,高年级的同学还会主动辅导低年级的弟弟妹妹。

  听说严敏文在村里办起“小课桌”,帮助留守儿童,她的老同学、老同事都伸出援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送来一堆书。严敏文就像蚂蚁搬家似的拖着买菜的小车,一点点运到村里。这些课外读物孩子们可喜欢了,常常书一到,就被瓜分一空。

  还有一些年轻人和专业教师想来“小课桌”当志愿者,严敏文“举双手欢迎”,“我老了,每次折腾这么远,说实话也挺累的”,严敏文盼着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一起陪伴留守儿童,她还计划着尽快在村里成立一个图书室,让孩子们读书的地方能更宽敞、更明亮。

  “奶奶,您又给我们带什么好书了”“奶奶,上次的习题,您还得再给我讲讲”……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包围了严敏文,每个周末,他们都盼望着“小课桌”,盼望着“北京奶奶”带来的知识和陪伴……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