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重建阅读文化刻不容缓

2018年11月05日14:38

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时代,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现在的年轻人都关心什么?怎样看待数字阅读?如何推动全民阅读?近日,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是继4月份举行开题会之后的又一次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界、文化界、社科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们围绕“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从阅读文化内涵、阅读文化建设、阅读教育、阅读行动、阅读素养、阅读测评、阅读制度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青少年不用网络,好吗?如果他们不在网上读,就一定读原著吗?网络是个工具,有利有弊,我们需要的是管理和引导,不能禁止。”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以“建设阅读文化,推动全民阅读”为题,谈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阅读文化,并对阅读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阅读文化是关于阅读的知识、阅读的价值、阅读的理论和阅读的行为的思想体系。阅读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同时要加大教育普及的力度。教育普及的主体是青少年,要让他们懂得阅读的意义,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筑牢全民阅读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表示,我国的阅读文化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来说,成体系、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也少,这为课题组的深入研究、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新环境、新技术、新问题,需要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建议课题组从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人工智能对阅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重建阅读文化刻不容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认为,阅读要讲学术性,不要任意解读、过度解读;阅读的本质在于它的文化性,它产生于人的生存方式,又发展着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分析人为什么要阅读,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人的眼界的宽度和精神的深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韩震从哲学角度谈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并从中西方文化比较中探讨了阅读过程,又从现象学的视角对阅读内涵的界定进行了独特的思考。

  “这个课题不是一个纯学理的研究,而是要为决策层提供建议和参考,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对策性,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更加重视现实、重视实践。”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黄勇建议,国家要制定阅读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指导和推动;同时加强阅读文化重要领域的建设,比如教育领域、新闻出版领域等,出台一些措施,为学校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校成为安静读书的地方。学校除了课程教学方面的完善充实,还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家庭阅读,比如开办讲座、提供书目。

  文化的载体之一就是经典作品,高教社文科事业部主任迟宝东认为,目前传统文化读物乱象丛生,“全盘端来”是常态,读错解错,甚至粗制滥造屡见不鲜。另外,“网文”泛滥,一些文风随意、文体模糊、缺乏用语规范性、缺乏严谨逻辑结构的“作品”,尤其不适合作为大众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而在世的、能够衔接文脉的传统文化大家越来越少了,所以建设文化经典阅读文化更为紧迫。

  “阅读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中小学发展素质教育、提升综合素养的一个基础性的重大工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马宪平结合中小学教育现状提出,中国阅读文化的形成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目前学校的阅读教育远远不够,要把阅读渗透到所有学科之中,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新技术不是阻碍,而是推动,关键是如何把握。阅读会使学生插上理性的翅膀,但是现在是浅层次的、表面的,中国阅读文化要彰显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

  “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任翔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是一次融汇儒道佛、贯通文史哲、横跨中西马的思想盛会,为建设阅读文化、推进全民阅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持,更加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阅读文化的形成,意味着每个人都尊崇阅读、热爱阅读,将使阅读在社会中蔚然成风,变成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全民阅读的文化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化面貌。“如果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这样做,那么社会的俗气、浮气和匠气就少一些,个人的书卷气就多一些,社会的书香味就浓一些,全民阅读自然就来了。”袁贵仁说。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