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老师怎么“处”关系

2018年12月03日10:20

来源:光明网

  原本是老师发布通知、家校互动的微信家长群悄然变了味

  家长、老师怎么“处”关系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如今,“聊得了家长群”已被戏称为合格家长的基本能力。“排队”点赞、“盖楼”留言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甚至还有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

  微信家长群,使家校互动更为便利的同时,又出现了哪些问题?家长的焦虑、老师的无奈该如何解决?家长和老师之间如何相处,才能让彼此都感到舒适?

  一种别扭的关系

  对于一年级新生小凯的妈妈刘丹来说,孩子适应了小学的节奏,自己却还没“转型成功”。尽管在接送上下学、辅导课后功课等方面不存在问题,但在参与家长群的互动方面,刘丹有“明显障碍”。

  班主任发布日常班会活动的一则通知,不出所料引来了家长们的热烈反馈。“老师,辛苦”“老师用心良苦,我们很感动”“在老师教导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眨眼间群里就出现上百条留言。

  家长群如此活跃,刘丹却丝毫不想打开看,“如果不提前编好词,我更不敢随便发言”。

  正在刘丹束手无策之时,她的朋友曾惠舒——一个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作为“过来人”开始劝她,“偶尔刷个存在感很有必要,老师的话,不一定要句句都回,但是不回,总归是不好。”

  曾惠舒还透露,在家长群里发言一定要注意“拿捏好火候”,“要走心,写出真情实感,让老师看得舒服,但也不能瞎夸张,不然,别的家长会讨厌你”。

  “目前,中国的教师和家长之间普遍缺乏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容易形成不对等关系。通常由教师掌握主导权,家长则完全被动应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庆安坦言,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容易被看作“权威人物”,是教学和学习方面的专家,而且有些家长对自己的育儿能力也不自信。如果关系开始时双方不平等,交流的方向一般就是从占优势地位的一方流向处于劣势的一方。

  在家长群,如果发生有些意见略微不一致的情况,甚至会引发争吵,还有家长竟然会被踢出群。一种别扭的关系,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老师的一条普通的通知得到了整个家长群的轰炸式回复,家长们的客套话,覆盖了真正有用的信息,这让北京市某重点高中教师陈雨有些无奈,“被家长捧着的感觉也不一定好”。

  于是,陈雨与家长约法三章:发布重要通知后,不用各个回复,以免重要信息被覆盖;家长群里不讨论与学生无关的事情;不能相互攀比、吹捧。

  效果立竿见影。陈雨也不用随时查看家长群里的信息,不用及时回复家长的提问,解决了工作时间被家长群“无限拉长”的苦恼。

   “罗森塔尔效应”引发尴尬互动

  “家长群成江湖,一个群就是一个社会”。一篇网文《开学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长群》道出了家长群“潜规则”: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可一旦关系到自己的娃,所有的不满和无奈都要放下,这一切都成了必选项。

  一位幼儿园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日常的工作除了带孩子,还要拍短视频,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有的家长说“没有在视频里看到我家孩子”,老师还得找到这个孩子,再拍一个。

  “这种现象根源还是来自家长们的焦虑。”曾在杭州某重点中学任职的教师刘大伟表示,“家长们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而家长群成为这些育儿焦虑的出口。”

  事实上,这些焦虑背后,隐藏着对某种“稀缺资源”的需求。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表示要进行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学校,并叮嘱老师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客观性。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者认为,教师收到了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给予更多关注,并得到了学生积极的反馈。

  在“罗森塔尔效应”中,教师们的关注成为孩子们发展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现在,家长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的各种照顾,帮助提高孩子学习的成绩,至少不受到老师的冷落。刘大伟表示,家长们不断地刷存在感,力图争夺“稀缺资源”,就是为了保障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

  “尽管有时确实很想感谢老师的付出,但是,这些话一发到家长群里就好像变味了,容易被误解”。曾惠舒也坦言,说到底,家长们还是想让老师“心气顺”,能够多关照自己的孩子。

   平等互动 换位思考

  家长群使得家校互动更加便利,但问题随之而来。该如何解决?

  此前,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规范区属各学校、幼儿园微信、QQ工作群等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目的是“减轻广大家长、教师过重的工作学习负担”。

  规定要求,在平台发布信息要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信息往来次数。同时,提醒信息发布要在工作时间内,休息时间不要发。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与工作无关的言论、图片、链接等信息不要发,如商业广告或商品营销,严禁教职员工成为“微商”,避免“广告群”的出现。

  不仅是青海西宁,河北衡水、山东潍坊、上海静安等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也在针对家校互动制定新规。管理规定为不少家长“松绑”,让许多老师卸下压力。

  事实上,很多时候让大家紧张起来的其实是家长自己。平等沟通,本应该成为家校互动的一条准则。据了解,很多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严格规定老师不可以留任何联系方式给家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学生书包里的文件夹。文件夹里有一周的教学计划、进度、要求、作业、课外活动的安排等等,家长据此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做什么、帮助孩子准备带到学校的东西、协助孩子完成作业等等。

  “学校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地方,家庭是学校知识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地方,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双方合作。”正在澳大利亚访学的教育学者刘来兵介绍,澳大利亚在推进家庭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每个星期都会有教师去拜访三四年级学生的家庭,目的是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家校互动时,平等交流始终更有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和世界观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除了会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会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李庆安认为,由于教师和家长的身份不同,尽管两者的教育目的基本相同,但是在教育方式上也容易产生分歧。

  李庆安建议,在家校互动中双方要厘清边界。家长要把握自己的身份,常进行换位思考,教师要平等对待所有家长和孩子。这才能让家长和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探讨班级建设和学生教育问题上,形成良性互动。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2日 05版)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