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娃的段子层出不穷 家庭教育的“底线”在哪儿?

2018年12月10日16:15

来源:北京晚报

家长带娃的段子层出不穷 家庭教育的“底线”在哪儿?

  娃不愿自己吃饭,撒娇怎么办?孩子总想玩手机,底线在哪里?

  现如今,家长带娃的段子层出不穷,严肃讨论亦从未停止——教育的“底线”在哪里;原则面前,家长该不该“不退让”。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执行却难上加难——涉及到各种原则问题,家长往往不断退让。仿佛除了学习,处处皆非“禁区”。

  不断退让的家庭教育背后,远不是“父之惰”可以解释。

  不断退让的过程是一家人在比懒

  周末中午11点,金融街购物中心地下一层的餐厅里,刘雯雯一家正在用餐。

  餐桌的一侧,是刘雯雯的3岁孩子彤彤。孩子双手举着刘雯雯的手机,目不转睛。荧屏上,正播放着最新一季的小猪佩奇。

  彤彤身旁,刘雯雯的老公正在低头拌着米饭,时不时舀起一勺,送到彤彤的嘴中。

  坐在二人对面,刘雯雯看到这一幕,多少有点无奈:“彤彤,咱们自己吃饭好不好?”

  “不好!”彤彤头也不抬,声音稚嫩却坚决,这让刘雯雯有些不高兴。反倒是老公陈先生打起了圆场:“没事,到幼儿园就自己吃了。”

  喂不喂孩子吃饭,刘雯雯与老公已经争了几次,最后妥协的总是刘雯雯:“我觉得到了这么大,自己吃饭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我老公总是惯着她。”

  陈先生则是另一套理论,“彤彤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在家喂就是图个方便,要不衣服脏了,在外面怎么换?”

  这也是二人育儿观念不同的一个缩影:原则面前,家长该不该退让?

  在陈先生看来,除了不能撒谎等基本原则外,3岁的孩子还处于“不懂事”的阶段,细节问题不该给孩子太大压力,尤其彤彤平时表现都很不错,“很多事她不是不会,只是在家撒撒娇。”

  “3岁其实不小了,该到立规矩的时候了,否则以后事事你都会迁就她。”话虽这么说,刘雯雯也不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道路”,规矩立到什么程度,界限在何处,只能探索着来。

  “跟孩子不断退让的过程,往往就是一家人比懒。”刘雯雯坦言,3岁的彤彤认知尚不稳定,就算刚刚讲明白的道理,也会“撂爪就忘”,这也让孩子的教育常常成为耐性的比拼:“让他爸爸讲故事,待会儿过去一看,俩人都躺那玩手机呢。”

  自己不够坚持孩子就不把你的话当真

  在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还因为孩子多看了会儿手机、不愿刷牙不想睡觉等生活问题纠结时,王旭苦恼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培养八岁半的儿子“言而有信”。

  “总觉得孩子不把我的话当真。”王旭表示,因为孩子妈妈在大型餐饮集团担任管理工作,经常出差,反倒是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目前孩子已经升入小学三年级,但在他看来,良好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形成:“或许里面有孩子妈妈的因素,但主要怪我自己坚持得不够。”

  回忆起来,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比如刚入学时孩子总喜欢“残害”文具,没多久就把一块好端端的橡皮戳得都是洞,然后掰得越来越小最后无法使用。王旭也曾认真地“威胁”儿子,再浪费橡皮就不给他买新的。孩子妈妈却不以为然,觉得男孩子好动闲不住,没什么大不了的:“确实他不久之后就不玩橡皮了,但是不是打下了‘爸爸的话只是随便说说’的基础呢?”

  还有一次,王旭本来跟儿子说好周六中午前做完作业,就全家一起去看儿童剧。结果到了快出发前一检查,还是有没完成的内容。“我当时思想斗争特别激烈,但想到孩子妈妈好不容易在家休一个完整的周末,真不去了大家都扫兴。另外也是有点心疼钱,好几百呢,最后还是去了。”王旭坦言,现在想来很后悔,“就应该坚持不去,正好给孩子一个教训。”

  董坤的儿子辰辰今年也是三年级,他是眼瞅着儿子的心眼多了。“用句流行语,就是套路越来越多。”日渐成熟的辰辰,开始与家长打起了拉锯战,大到上课外班做作业,小到刷牙叠被子,事事都要“套路”一番。

  就拿上个月来说,每天都自己洗袜子的辰辰忽然提出,作业太多,洗袜子需要妈妈代劳。让孩子参与家务,本就是想锻炼他的自理能力。可一搬出学习这面大旗,妈妈先妥协起来,二话不说就把家务接下来。可董坤观察了一下发现,辰辰的课业并没增多,只不过为了把洗袜子的时间拖掉,他开始磨起了洋工。与老婆私下分析了一番,董坤决定不能退让,在与辰辰耐心协商后,又把洗袜子的任务交回到孩子身上:“代价也不是没有,我们给他买了新玩具。”

  “让孩子把到了脉,这教育的路就难走了。”在董坤看来,孩子能用的套路无非利用家长的惰性心理:“家长不能懒,遇到问题要谈清楚,不能让孩子糊弄过去。”

  试着抛开条框找适合的方式跟孩子沟通

  在周围同龄朋友眼中,燕兔算是公认的“育儿高手”。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工作之余,她考取了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认证讲师,并开通了微信公号“布米花园”。一篇篇细腻流畅的带娃日常与心得体悟,为她赢得了不少粉丝。

  然而即便理论傍身,燕兔坦言,自己依旧时常会处于“无力”或在不同线路中“摇摆”的状态。就像不久前,她努力训练快要4岁的大儿子布布独自入睡。虽然之前经过商量,孩子已经答应了一周自己睡两天,但进屋躺在床上还是会反悔。

  有一天,布布已经躺好,玩具恐龙也抱在怀里,却又哭着爬起来。燕兔知道这时候要先跟孩子“共情”,然而说了半天“妈妈知道你有点害怕,妈妈就在门口陪你”,没用;再祭出激将大法“一定要说话算数哦,不然下次没人相信你了”,孩子还是不听。“布布其实算是容易讲道理的小孩,但情绪上来也就没有理智了。真的让他自己哭到睡着,又确实狠不下心来。”

  眼看着燕兔马上就要妥协,老公一句话“拯救”了僵局。“他装出很可怜的样子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你都答应陪恐龙睡觉了,现在反悔它该多伤心啊!”没想到孩子停止了哭泣,若有所思一番后居然躺下睡了。这神奇的一幕让燕兔陷入思考,“就算我们掌握了各种理论,有时可能也比不过换一种逻辑,可以试着抛开条框,寻找适合跟孩子沟通的方式。”

  目前在夫妻俩“优势互补”的通力合作中,对大儿子还算是比较能坚持原则的。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与老人的沟通。年初布布上了幼儿园,每天需要在家吃完早饭才能走。燕兔所掌握的理论包括布布的实际能力都表明,孩子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自己吃饭。“但婆婆就习惯喂饭,我说过挺多次他这么大了不要喂了,婆婆也不听。”

  直至最近一个多月,老人有事离京,燕兔告诉布布,自己早上8点要出门上班,没有时间喂他。而真的有几天,孩子早上一口饭都没吃。但不到一个星期,孩子就乖乖自己吃饭了。

  当然等到老人回来,这一切可能还会被“打回原形”。燕兔笑言,放在以往自己肯定又会纠结一番,但最近她的心态平和了不少:“我也想明白了,本来老人帮忙带孩子就辛苦,如果事事纠正,大家都会很难受。把问题分级别,有一些问题可能也没有那么严重。你能主导的时候按自己意思来,老人不听的话就算了吧。”

  本报记者吴楠魏婧插图宋溪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