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拐防骗防套路 是谁让孩子们心存戒备?)
一所幼儿园一场不起眼的活动,引发了一场舆论波澜。据媒体报道,日前,江苏省某幼儿园小班年级组举行了一场 “防拐、防骗演练”活动。幼儿园邀请家长志愿者扮演素未谋面的“人贩子”,携带糖果、小点心、玩具等进入各班教室,结果不到20分钟,就有46名小朋友被骗出了幼儿园。
从结果看,这次的演练活动称得上“惊悚”,46名小朋友就这样兴高采烈地跟着“人贩子”出走。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个结果惊到,从而坚定地认为,从小开始灌输防骗意识不应仅仅是一次活动,而更应该是一门必修课。
事实上,类似的演练,在很多幼儿园一直都在上演,不只幼儿园乐此不疲,很多家长也真诚地相信,只有经过演练,自己的孩子才会“不跟陌生人走”。
然而,这样的演练显然是有问题的。一者,模拟场景下的防拐防骗防套路,仍停留在模拟状态,而并非真实的情境,因此,这样的演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小朋友的警惕,并不好说。更多时候,小朋友会把演练当作是一个游戏,“记忆”的效果并不明显。即便是有所谓的警惕,也往往是作用于家长的。一块糖就能把你家的孩子领走,家长的焦虑可想而知。
再者,家长屡次三番地提醒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坏”“陌生人很危险”“大人们不值得信任”,幼小的孩子,从小就要格外防范来自外部的袭扰,久而久之也必然会影响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甜言蜜语的背后是欺骗;与糖果玩具一起出现的是拐卖……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换句话说,我们展现给孩子们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只有时时刻刻心存戒备,才会免于危险的境地,这样的灌输无疑是扭曲、畸形的,至少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而长期接受类似教育的孩子,其价值观、世界观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一个稚嫩的孩子,在“人之初”就接受了“人性恶”的观念,认为周围都是试图拐骗他的坏人,危机四伏,恶意多多,这样的认知未免太糟糕了。外物皆坏,只能蜷曲在自我的框框里,在这样的语境下,非但不可能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甚至连正常的人格都无法保证,只能产生无边的冷漠和自私。
退而言之,即便是单纯的“不跟陌生人走”,恐怕也很难通过类似的演练抵达。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具体的语境,无视语境的差异,随意以诱骗的方式试探孩子,除了一次次的惊扰之外,实在看不出有多大意义。毕竟,保护我们的孩子,更多应取决于外部环境,取决于社会保护关口的前置,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提高自我辨识能力。不客气地说,这种试图通过演练教育孩子的办法,不过是在推卸成人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