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应从三个维度展开

2019年04月22日19: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最近几年被一些专家学者反复提及。因为,作为一个直言命题,这一表述,逻辑自洽,作为一个价值判断,这一理念,也当然成立,且深得教育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同。

  可以说,这一理念,散发着理想主义光芒,和温暖的人性光辉,理论正确,政治正确。其实,这句话,中国古代先贤早有概括表达,即:因材施教。我们的老祖宗在教育方面的智慧,并不比当代人落后。笔者和一些教育界同仁讨论这一话题时,曾做如下表达:教育界的因材施教,对应到医疗界,也是4个字:对症下药。

  可是,对症下药,必须具备两个前提:第一,要有辨症的能力。任何一种疾病,准确诊断,是对症下药的首要条件,而这背后,则涉及医疗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医生个体的学识水平。有些疾病,由于当下医疗技术的局限,还搞不清楚病因,这就给治疗带来难度;而有些疾病,在乡镇卫生院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误诊,到了三甲医院,北京大医院,可能就很容易确诊。第二,要有施治的能力。有些疾病,比如癌症、艾滋病、狂犬病,一旦进入晚期或者发作,虽能确诊,可是,由于技术局限性,无药可治,医生往往爱莫能助;或者,有些疾病,在小医院治不了,到了大医院,就药到病除。

  因材施教一如对症下药,需要在辨与施两个层面发力,对于资源与技术的匹配支撑,两者需求大同小异,所以,践行适合的教育这一理念,不能忽略客观条件,否则,就会陷入夸夸其谈或自欺欺人。因此,笔者认为,因材施教,或曰适合的教育,在实践层面,必须注重三个纬度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适配个性、适当方法、适度压力。三者辩证统一,适合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当下历史阶段,有条件的发生。

  首先,要能适配个性。理论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性禀赋、家庭背景,或多或少各有差异。尤其是智商禀赋这一遗传因素,有少数孩子明显高出一截,更多的孩子则在均值上下浮动。可是,在兴趣爱好特长潜力方面,仍然会有个体差异。因此,尽可能地发现孩子的个性,发掘孩子潜力,从而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方案,为孩子的成人成长助力,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当然,囿于客观条件所限,这种适配是有局限性的,辨材与施教,很难严丝合缝地匹配。因材施教,是个无限逼近的过程,永远不能完美实现。

  其次,要有适当方法。教育是爱的事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如果只把孩子作为流水线上的产品对待,那么,这种教育注定失败。可是,教育要爱,但不能溺爱娇纵。爱是正确的方向,溺爱则是错误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干部既要厚爱,也要严管。这同样适用于学生的教育,必须厚爱严管并重,所以,当下的中国教育,需要有爱,也需要有惩戒,因为,惩戒也是一种挫折教育,而耐挫力,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利大于弊。所以,赋予教师一定的惩戒权,是当务之急。具体到资源和技术层面,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配置水平,引入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不可或缺。同时,在师资充裕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实施小班化教学,让老师的精力能兼顾到每一个孩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准教学、问题导向、培优补差,则善莫大焉。

  再者,要给适度压力。当下,快乐教育是主流观念,给学生减负,也是正在进行时。于孩子而言,快乐成长当然重要,可是,自古以来,学习就是辛苦的事,所以,才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才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劝学之语。在知识爆炸的当代,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量,远超古人,学习强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没有压力的学习,在全世界都不存在,绝对快乐的学习,同样如此。而且,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步入社会后,工作的压力,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圈养的动物一旦进入大自然,也往往缺乏抗压的生存意志。现在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劳字,也包涵着锤炼学生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在内。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删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之外,保持一定的学业压力,适度竞争,于他们,也是一种淬炼和磨砺。因此,需要辩证看待学习强度问题,引导孩子在学习中适应学习,爱上学习,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才是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形而下者谓之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讨论适合的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从家庭社会时代这些现实场域中抽离出来,孤立地展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更不能一味形而上,教条主义。因为,教育不仅要适合个人成长,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这应是一种共识,也是一种应有的理性态度。

  陆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