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质量的体育课开始进入更多乡村学校,如何让更多农村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更好地形成个性、培养特长,需要更多努力
重庆环城皆山,渝东南的大山深处曾经很闭塞。如今,一茬儿一茬儿的山里娃,把足球踢出了名堂,近三四年在市里大大小小的比赛上捧回十几座冠军奖杯。许多市区的学校都专程来挖苗子,成了家长们津津乐道的新鲜事。
新鲜在哪?且不说孩子踢比赛成绩如何,在农村办学,体育课一直是难题。高水平的体育老师不多,体育设施也不完善,课上要么做做操,要么就“放羊”。不少家长也不理解体育的重要性:娃娃嘛,没病没痛就算健康,念好书才是正道。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小学曾是备受体育课难题困扰的学校。农村娃爱跑爱动,但学篮球、排球的身体条件比不上城里娃,只有踢足球,因为更能吃苦反而有些优势。学校不想让孩子只是玩玩而已,就专门规划了一块场地平整出足球场;没有教练,体育老师去城区学校“取经”,回来再一点点教给孩子。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娃娃们踢出了冠军、赢回了名气。据介绍,现在三河小学足球逐步走上“社会关注—更多投入—学生成才”的良性循环。
足球踢得好,给山里娃带来的不只是更好的身体素质,更多了一条向上奋进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学生更自信。虽然能进城学习、踢球的还只是少数,但孩子的变化看在家长的眼里,“踢球的娃儿更精神”。
孩子们身上不断发生的变化,正是乡村学校体育的价值所在。三河小学的学生,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以前晚上8点,很多孩子都在网吧;现在晚上8点,镇上灯火通明的所在是学校球场。在兴奋的呼喊声中,孩子们挥洒着汗水,享受着足球带来的快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全科教师步入岗位,给乡村学校体育带来新的发展动力,高质量的体育课开始进入更多乡村学校,“体育是副科中的副科”的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如何让更多农村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更好地形成个性、培养特长,思考和努力不能停。(蒋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