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科研工作纪实:创新“三基于” 立足应用型

2019年06月14日16:1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近年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三基于”(基于应用型学科建设、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工作思路,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据悉,2016-2018年度,该校获批各类纵向项目82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53项,市厅级772项。学校创办人科研基金项目共262项,其中,创办人研究专项25项,大学生创新项目60项,应用研究177项。

高层次项目取得新突破,科研实力稳步提升

实现国家级项目再突破。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基础部蔡国梁教授《基于蝴蝶效应的非线性复杂金融系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实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零的突破(体育学院孟俊鸟青年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规处沈定军专项任务(全国一共100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研究》),获批注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

出版著作43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8部;发表期刊论文1699篇,其中被收录或转载及核心期刊论文406篇;

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283项,其中省级奖励2项,厅级奖励281项;获得各类专利授权39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外观设计6项,实用新型22项。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签订横向课题47项,其中带经费项目20项。

三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河南省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先进单位”(全省28所获奖高校之一)“河南省社科普及先进单位”“河南省社科联优秀调研单位”(连续8年获得)“郑州市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据“武书连2018中国民办大学教师创新能力排行榜”,升达以A等级位居全国117所民办大学的第10位,河南省第2位。

科研制度不断创新,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修订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科研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定了《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编印了新版《科研管理制度汇编》,激励教师潜心科研。

在项目资助和成果奖励办法修订中,坚持差异化思路,体现向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倾斜;在政策制定和修订中,注重加强应用型、横向合作课题资助和奖励。

三年来,学校纵横向科研经费逐年快速增加,学校的配套和奖励资金持续增加。其中,获批纵向科研经费160万元,横向课题合同金额达47.6万元。学校投入科研和学科经费千余万元,不断加大对科研项目配套资助、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仅用于资助科研项目和奖励科研成果的经费,三年来共627万元,同比增加3.5倍,其中各类成果奖励284万元,项目资助343万元。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科研团队日益稳固

学校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成效明显。学校现有研究机构16个,其中,1个校级实体研究中心——王广亚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研究机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1个跨学院研究机构——豫闽台民俗文化研究所。

制定了《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科研机构的进入条件、目标任务和激励考核,为各科研机构提供了科研启动费,优化了研究条件,鼓励科研机构围绕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进行科学研究,凝聚了一批学术骨干,搭建了科研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王广亚研究中心作为校级实体研究机构,吸纳了3名社会知名专家作为专职研究员,编写了《王广亚文集》,开设了校本课程《广亚智慧》惠及学生6000余人,增设了广亚研究专项课题25项,取得良好效果。应用数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SCI、EI检索8篇,申报课题20多项,获得立项14项(含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经费资助项目3项;运动与健康研究所获得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2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5篇论文入选全国第九届中国学校体育科报会“大会报告”,其中3篇被评为大会报告一等奖。

三年来,学校科研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引进、培养博士20人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9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培养高级职称共138人次,其中9人晋升为教授,129人晋升为副教授,为学校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提供了人才保障。科研与学科建设团队意识不断加强,依托省、校级两级重点学科,依托国家级项目和省厅重点项目,一批学术方向一致、研究领域相通、研究兴趣相近的学术研究团队已然形成。如蔡国梁教授的应用数学研究团队、傅兰英教授的运动与健康研究团队,纪德尚教授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团队、吕书宝教授的豫闽台民俗文化团队、汤家玉教授的意识形态治理科研团队等。这些创新团队,带头人勤于研究、成员紧密协同,专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促进教学,应用型科研能力逐步增强

科研工作注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反哺,注重将科研成果转为教学内容。如体育学院围绕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获批教育部、省市级课题立项,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管理学院李向民博士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辅导学生完成创新科研项目“大学生慈善意识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并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人力资源管理》杂志;会计学院姬昂老师把发表的论文《“暂时性差异分析表”的设计及应用》,结合教学制作成微课《负债的暂时性差异分析》,获得第二十一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三等奖和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建工学院光辉博士积极深入企业实践,完成了《郑州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因素识别》的企业委托项目,并把项目成果运用到工程测量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三年来,该校承担了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44项,合同经费54.6万。如管理学院纪德尚教授受郑州市文明办委托编写了《郑州市公共文明基本常识通俗读本》,金贸学院陈艳玲老师受河南一教育科技公司做市场拓展策略的调研报告,艺术学院袁冬梅副教授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中心委托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鼓书采集项目》,基础部赵莹副教授受郑州市航空港区金融办委托做《金融支持国际化航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等项目。

学校注重与产学研结合,学校与河南省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经济战略学会、郑州市文明办、郑州市社科院、郑州航空港区金融办、郑州杨金高科园区、郑州学友教育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协同研究基地,开展了横向合作研究,产学研合作取得新进展。

科研管理与服务日益规范优质,校园学术氛围浓厚

学校注重提升科研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一是针对重点项目和成果奖申报,文件精准通知到人、材料专人审核、遴选专家论证、协助修改、完善报送、密切跟踪结果、及时反馈;二是在职称评审科研材料审核环节,简化流程,减少纸质材料上报,加强网上审核,提高效率,方便教师;三是编印《科研管理制度汇编》、财务处制定《科研经费票据报销的若干规定》,定期编制科研成果要报,及时在科研微信群和QQ群发布科研新动态,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通过举办会议和讲座的形式,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三年来,学校举办承办了2场高水准的学术会议。2016年9月,承办了“中华文化·2016黄河论坛——讲述黄河与“一带一路”的故事”;2016年11月,承办了“郑州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组织了十余场系列学术研讨活动。举办各类学术报告讲座368场次。“广亚大讲堂”学术品牌逐步唱响,学术报告的数量和层次,较以往有很高的提升,邀请的学术讲座人中,来自省外专家比例19.5%,硕博导师比例82.3%。一大批知名学者、精英大家,如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新加坡国家文化奖项主席蔡志礼博士、北京大学博导高一虹等莅校讲学,受到师生好评。同时还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学术交流活动。

学科工作梯次推进,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发展优势、注重应用、突出特色、梯次发展”的应用型学科建设原则,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校级重点学科。三年来,学校顺利通过验收省级重点学科2个,新增3个;顺利通过验收校级重点学科2个,新增7个。其中,金融学学科成为省内民办高校经济学类的第一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获批为第九批省级重点学科,旅游管理等七个学科获批为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进行立项建设。

学校已完成建设和在建省级重点学科数量,均位于省内民办高校前列。省、校两级重点学科的梯次建设,也充分展现了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连续性。为加快重点学科建设促内涵发展,学校加大投入,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凝练应用型学科方向,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学校管理学院在2016-2018年间引进、培养博士2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全部吸纳进企业管理学和旅游管理重点学科。通过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人才支撑,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术特色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初显成效

学校科研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创新能力。2017年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经过精心培育,项目申报数由第一届的30余项增加到第二届的80项,立项数由第一届的25项增加到35项;项目参与学生近300人,参与指导教师近60人,提高了学校学生动手实践和从事科研创新的能力。

学校教师注重培养并精心指导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如体育学院傅兰英教授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作业,并带领科研团队孟俊鸟、张遥等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并指导其修改、投稿。目前,体育学院学生已立项“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6项,公开发表论文12篇。据统计,学校两届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16篇,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专题辅导报告6场次。该科研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为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编辑:王佳  审核 :许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