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著质量问题引发反思

2019年08月27日09:03

来源:人民网

  近日,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桐城派大辞典》因错误太多被质疑(详见本报2019年8月20日06版报道)。报道发出后,引发业界和学界讨论。

  “学术类出版物的编辑应具备很强的学术素养。”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一本合格图书的出版是作者、主编及编辑等多方努力的结果。书稿出版时出现问题,出版社也难辞其咎。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图书出版物出现质量问题的现象一直存在。今年上半年,《广西石刻总集辑校》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饱受质疑,最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课题“广西石刻总集整理”被撤销。

  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2019学术出版论坛上,出版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就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出版编辑素养问题展开了讨论。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平认为,学术出版是人类学术成果记录、传播与共享的重要渠道,学术出版活动记录了人类文化悠久绵长的历史。“学术出版为学术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学术成果获得社会成果、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平台。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质量,体现国家、民族的学术高度。”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指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业内外诸多人士都在为学术出版的困局而焦虑,学术原创出版物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他认为,编辑队伍的学术素养亟待加强。上文提到的业内人士也认为,学术专著出版中存在专业领域众多、编辑能力有限、时间及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

  “我国每年大约出版50万种书,新书大概25万种,其中约1/4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贺耀敏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大国,正在迈向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强国,这一进程在不断加快。

  记者了解到,当下的出版行业,存在着青年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版行业的转型发展。

  一名出版公司的员工介绍,出版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意味着“钱少事多人累”。编辑出版专业的大学生选择做本行的并不多。

  安徽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刘婷婷认为,图书出版业是夕阳产业,市场需求有限,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入行。此外,出版行业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觉悟。当下的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很难静下心来“埋头故纸堆”。总之,出版行业可能并没有吸引青年人才“落户”的筹码,亟须加快转型创新。

  对于如何提高学术编辑的素质,郝振省认为应该从源头抓起。“目前,编辑出版院校、系科、专业的教材教学有很大缺陷。其中,缺少原著教材和教学活动就是明显的软肋。”在他看来,高校出版编辑专业教育应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相关的学会协会、出版企业在其培训课程中,应适当增设阅读、研读原著的内容。就出版行业编辑个人而言,应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坚守。”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