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并非体育特长生的"擂台赛"

2019年10月08日09: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周建国(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近日,不少中小学校准备召开学生秋季运动会。可是笔者发现,陪看的学生往往多于参赛者,运动会似乎办成了体育特长生的“擂台赛”,这背后隐含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剥夺了未参赛学生的受教育权。运动会并不仅仅是体育比赛,而是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既然是教育的一部分,全体学生就都有权利和义务参加,这是他们应该享受的最基本的受教育权。所以,学校非但不能阻止,还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

  二是容易挫伤未参赛学生的积极性。要想学生学习好,先要使他们身体好,适当的体育运动必不可少。对学生来说,运动会不但能彰显学生的体育潜能,能尽情展示他们的体育成绩,不经意间发生的“碰撞”也有可能变成暖心的故事,进而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是暴露了校长的“官本位”思想。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是体育特长生的“擂台赛”,那么,学校为何还要冠名为运动会呢?这是因为上级教育部门会对学校和校长进行年度考核,体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两课两操两活动”的质量以及运动会的举办情况等,占有很大比重。如果学校没有举办年度运动会,考核就要被扣分。

  因此,当下中小学校要开好运动会,关键是改变校长的办学思想。校长不但要把参加运动会的权利还给普通学生,还要带头参加运动会,发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一起运动,一起养成锻炼习惯。同时,学校还要广泛邀请家长积极参与。这样一来,既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也可改善亲子关系,为家校教育合作增加正能量。

  此外,凡是体育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学校都要创造条件开设比赛项目,包括4x100米、4x400米等集体项目等。在加强安全教育的前提下,要设置一些技能、技巧类且有一定刺激性的项目,动员和鼓励学生去跑、去跳,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运动兴趣和团队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实际上,学生即使有体育潜质,也需要学校为其搭建展示平台,需要教师用慧眼去发现和发掘,更需要学生自己刻苦训练。当然,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普及也只能是低水平徘徊。所以,学校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教育思想,借助运动会的平台,鼓励更多学生投身体育运动。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