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大: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守初心担使命

2019年11月20日13:54

来源:大河网

  朱云集教授为台前县种粮大户介绍小麦种植注意事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党委突出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把寻找初心、明晰使命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通过强化思想建设、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实践行动,不断深化对主题教育的认识,在派驻专家、建设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帮助当地对接优质农业项目、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以产业帮扶带动脱贫攻坚整体工作,将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学校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内容,使得高校科技、人才、智力优势在脱贫攻坚中发光发热。

  当地群众于全安展示添加二维码的瓜果

一支工作队:高校教师身上的“泥土味”

在台前县,有一支特殊的扶贫队伍。他们全部由河南农业大学的教师组成,22名工作队员分驻在全县各个乡镇,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进驻不长时间,他们就走遍了台前县的每一个村落,走家入户搞调研,披星戴月办实事,经常一身灰、一身泥……如果不说的话,谁也看不出来他们是来自省城大学的老师。

“农业大学的老师看着不像大学老师,可他们见了咱们农民亲得很!”这是台前百姓对河南农大驻台前工作组最高的评价。正是在这样亲密无间的交流中,一份份调查报告、一个个项目规划、一张张规划蓝图接连产出,一颗颗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使命中跳动不停。

11月5日,台前县吴坝镇。由河南农业大学组织举办的河南省蚕桑产业与精准扶贫研讨暨新技术新设施现场观摩会正在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蚕桑科研、管理部门及种养殖大户代表无法想象,这个豫北滩区小镇是如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创造了河南省蚕桑生产的9个第一。而这一奇迹就源自河南农大工作队与当地群众的“聊天”中,源自河南农大专家沾满泥土、四处奔走传授科学知识的身影中。

与吴坝镇相似,河南农大专家一趟趟奔波在台前,举办新技术培训班、培育新型经营理念、带领农民外出学习、搭建销售网络,推动蔬菜菌菇产业化种植、蛋鸡肉牛集约化养殖、高品质小麦技术集成攻关……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产业在台前生根发芽,古老的台前大地正在经历着由外而内的巨大变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示范区内颜色、口味各异的蔬菜瓜果新品种

 一座示范园:产业扶贫路上的“领头雁”

在台前县夹河乡于楼村,由河南农大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了远近闻名、最受欢迎的“明星”。然而,这个示范园在最初却并不被看好。

在听到工作组提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消息后,于楼村集体先行一步,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三个土温棚,却因为不懂技术、担心销路,出现了无人愿意承包的尴尬局面。经过反复做工作,村民于全安才同意承包种上了芸豆角。不料,由于经验不足,出苗后出现大片的枯蔫。情急之下,于全安找到了河南农大工作组。“专家说整地的时候上的生鸡粪没有闷(腐熟),棚里温度太高,氨气把苗子熏死了。建议我赶紧改种西葫芦,说是这样还能保住今年的收成。嘿,真神了,我一个大棚的西葫芦超过2万斤,最便宜的时候都卖1块多一斤,贵的时候2块多一斤,别人才能卖七八毛钱。”这段神奇的经历让于全安对河南农大专家信服了。

为了进一步打消当地干部群众的顾虑,河南农大在投入49万元的示范园建设引导资金后,还免费提供了最好的种苗并选派技术员驻点指导,手把手地教大伙儿种植和管理。如今的示范园内,贴了二维码、在网上论个儿卖的“彩虹西瓜”,五颜六色、口味各异的辣椒,名字新奇、口味独特的酸甜果……各种新产品让当地群众大开眼界,树立了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示范区的大棚一再增加,仍不能满足台前群众高涨的热情。

要帮就帮到底,要帮就要帮到点子上,要帮就要授人以渔。河南农大的示范园从一开始就充分发挥了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优势明显、各类人才丰富的优势,制定了见效快、管长远的立体帮扶方案。建起一个示范园,就如同高空中飞行的雁阵有了“领头雁”,大家脱贫攻坚的方向清了,目标明了,干劲儿足了。

一个小开关:践行初心进程中的“良心价”

“组装式钢结构日光温室”是河南农大在台前主推的一项接地气的高科技产品。这种大棚结构简单,建造速度快,建设成本低,温光特性好,土地利用率高,不破坏耕地,适宜机械化操作,而且还配套了智能化物联网系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了对大棚的智能化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生产安全,十分适宜扶贫开发项目使用。

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不能光讲科技,也不能光讲好看,一定要入乡随俗,因地制宜。为了建造适合台前当地情况的温室大棚,河南农大的专家跑遍了山东、河南的十几个地方,综合了多种大棚的优势,最终量身打造了适合台前产业扶贫项目的新型温室大棚。大棚配套的“智能化物联网系统”在市场上的售价要5-8万元,而河南农大的专家带领研究生因地制宜,使用自主研发的系统只用5000多元就解决了。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河南农大的师生下了一番苦功。1个“限位开关”在市场购买成套设备要100多元,而农大师生创新了设计,找到了既便宜又耐用的替代品,一件“限位开关”只要10几块。这种经济实惠的新型大棚和智能控制系统充分显示了科技带来的生产力,一下子征服了当地群众。

想方设法,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成本,使用更多简易可行的办法达到最佳效果。这既适宜农民群众资金少、技术薄弱的特点,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到项目中来。用最小的代价、最便宜的价格实现最大的收益,让高科技成为农民用得起的实惠技术,让实验室的知识转化为农民账单上的收益。在对口帮扶台前县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河南农大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心声记在心里。

一份真情怀:勇担使命征程上的“动力源”

在推进主题教育的过程中,河南农大把脱贫攻坚战场当作深化主题教育成效、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训练场,当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试验田。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学校领导到台前开展专题调研10次,专家服务团开展畜牧兽医、瓜果蔬菜和温室管理、肉鹅养殖、小龙虾养殖、玉米小麦种植、科技培训30余场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1000余人次,不少农大师生成为了台前的“常住民”。

11月3日,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到河南农业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调研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时指出,广大师生要争做学习全会精神、宣传全会精神的示范者,争做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工作的践行者,争做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建设者。

重任在肩,河南农大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学校党委在持续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目方向,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河南农大勇担新使命的突破口,作为学校主题教育抓落实的重要举措。全校上下党员干部满怀爱农为农的激情,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在台前县吴坝镇蚕桑示范园,毕会涛博士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指导桑树种植和养蚕技术,真正把台前当作了自己的“家”;在侯庙镇闷热的蘑菇房里,申进文教授汗流浃背地为种植户讲解食用菌种植和病害防治技术;在台前县的各个养鸡养牛场,田亚东教授和付彤博士对刺鼻的牲畜粪便味儿已经“免疫”,直接在粪堆旁办起了培训班,为当地养殖大户细致讲授养鸡养牛的关键技术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在清水河乡孙庄村小麦百亩试验方,赵鹏教授和朱云集教授刚上完两节培训课,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相邻的明瑞种植合作社,向种植户详细介绍小麦新品种的特性和秋季播种注意事项……

奋战在台前的农大师生还有很多,他们把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转化为一种深深的情怀,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成为广大农民致富路上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通讯员 郭治鹏)


编辑:王佳  审核 :许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