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周要上的课少了 教师却感到更累

2019年12月19日09: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供图

  关于减负的话题,我们常常在舆论场上见到大量的讨论,但多数情况下,人们谈到的都是如何为学生减负,为家长减负,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一线教师其实同样面对着过重的负担,因此同样需要一次切实的减负。

  针对教师减负,我专门拜访了我的小学老师,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原来教师群体所要面对的负担,一点也不比那些看起来负担最重的学生与家长要少。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因为教师承担了太多与教学工作无关的杂务,影响了他们正常完成教学任务,才使得部分教学任务被迫从课堂上“外溢”到了家庭之中,既给家长添加了额外的负担,又造成家校双方的“双输”局面。

  在我的老师眼里,《意见》中提到的数种造成教师负担的典型现象,他都深有体会。其中,最“磨人”的一件事,就是各种各样的课程评比活动,或曰“赛课”。由于“赛课”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审密切相关,因此,每个学期都要来上三五次的“赛课”,是老师们必须要全力应对的重要挑战。

  尽管“赛课”对教师的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但究其本质,却并不能给教学工作带来太多积极影响。每当“赛课”临近,教师们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都不得不将大量时间用在备课、试讲、撰写相关材料上,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正常教学规划的落实与展开。对教师而言,“赛课”的成果,与其说是他们想要主动争取的目标,不如说是他们不得不去争取的“负担”。倘若有选择,他们其实更愿意多花些时间落实自己原本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因材施教,而不是把大把的时间投入到一场竞争性的“表演”当中。

  与此同时,对教师群体而言,形式主义也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我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形式主义现象,便是似乎永远开不完的“工作会议”。没有人会否认工作会议本身的必要性,但是,在他所供职的学校,这种会议的数量实在太多,而这也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个别现象。尽管这些会议各有其名目:譬如年级会、骨干会、教学组会,等等,但实际上,许多会议的内容都是高度重叠的,根本没必要在多个会议中反复讨论。这些层出不穷的会议,不仅没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反而演变成教师们的“垃圾时间”。

  另外,还有一种新的形式主义,那就是所谓的“网络研修”。依照规定,每个学期,教师都必须完成一定的网络研修学时,而完成学时的方式,便是观看网络视频课程。由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已经非常忙碌,大多数人没有余暇去观看这些视频课程,于是大家往往都是把页面点开放在一旁,然后去做别的工作,根本不会认真听课。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其实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而只是额外完成了一项麻烦的工作。倘若如此,何必不干脆取消这种自欺欺人的线上课程,找时间把教师集中起来,让他们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研修学习呢?

  以上种种,不过是我的老师所面对的诸多杂务负担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维护学生档案材料、为学生制作影像材料、为有关部门统计学生信息、被抽调借用……这些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额外事务还有很多。尽管细细想来,这些事务似乎也确实有其意义,值得去做,而且每一项工作单拿出来,都不算特别沉重,但是,当十几项任务同时压在一名教师身上的时候,就算是最具热情、最有能力的教师也难以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将其完美完成。

  我的老师说,尽管现在每周要上的课从近20节减少到了15节左右,但日益膨胀的职责范围,却常常让他感到无所适从。对学校而言,教学方式日益多元,管理工作日益精细是一个积极的趋势,但在这个趋势里,老师不能成为那个无限承担责任的人,只有通过切实的改革,精简掉那些不必要的无用功,同时让一些不该由老师完成的工作由更专业的人去完成,才能让老师把精力重新聚焦于培育人才。(杨鑫宇)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