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公开 其意义远大于该打几分

2020年08月05日14: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公布后,引发网络热议。凡是会读中文又能写几个汉字的中国人,无不对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和作文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评判冲动。无论是高考作文题年年成为热搜,还是场外人士写高考作文,都是这种公众参与的体现。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实名点评满分作文,而不是市面上流传的真假难辨的“满分作文”,很难不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对这篇高考作文当然有自己的看法。但写此文不是为了做一次公开的作文批改演示,甚至也不是为了讨论现行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我只想问关注这篇作文的所有人一个问题:你们以前经由任何渠道读过连带详细的作文评分过程说明(“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的高分”)的高考作文吗?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没有”。这才是我今天要说的问题。

  高考恢复已四十几年,试卷批改过程不对公众开放,而且阅卷人员自身也要签署保密协议——曾有某省份的阅卷者私自外传作文评分标准而被诉诸法律。这样的做法有其合理性,因为每年的高考都是全社会举目关注的公共事件,其阅卷过程虽然严格而公平,但其中的诸多细节如果完全透明向社会开放,会引来不计其数的争论,甚至会由此而引发备受焦虑折磨的家长们的群体事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阅卷过程的保密,是个不容忽视的政治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来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的公布渠道和引发的讨论,才会认识到,这是一次多么了不起(甚至是里程碑式)的进步。这个公布必要吗?当然!从教师的角度说,这些信息越细致,他们就越能掌握阅读和讲解试卷的向度;从学生的角度说,学习不仅有了高考试卷和答案的指引,而且能知道具体的评分过程,从而能让自己的解答更契合应试情境;从命题者和阅卷者的角度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有助于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工作思路,使之趋于进一步的准确合理。虽然发布后不久,这篇公众号推送就迫于争论的种种压力而被删除,但这恰恰说明公开的争论还不是常态,也更需要常态。争论形成常态乃至制度化,公布者才不会这么战战兢兢。

  当然,高考阅卷过程毕竟是一个严密、严谨而带有科学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公开,而且需要在学术层面就技术问题进行争论,同时要摒除所有的情绪化、目的化和非学科性的声音。所以我觉得,如果这次满分作文的评分过程和标准能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并且允许有不同的文章进行争鸣,对高考评分标准和评分过程的公平、公正会更有好处。如此,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其实是在科学前提下(业内人士的讨论)由集中走向分流,学术的语境既能保证参与争论者都是专业人士,又能对这个较为敏感的话题起到由门槛提升带来的保护作用,减少非专业的舆论消耗。

  浙江卷的满分作文公布所揭示的高考阅卷公开化的问题,其意义远大于这篇作文应该得多少分的争论。公开越及时、越长久,评卷标准就会越经得起考验和评述,类似于今年的争论,将会变得少许多。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