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 学校和家长一个都不能少

2020年11月03日08: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摄

  “平时管孩子的功课都忙不过来,哪儿还有空亲子运动?”“语数外还行,但体育太专业,我们不会辅导”……每年新生入学,不同的家长都会抛出同样的质疑。在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科大附小”)专门设置的体育家长会上,体卫处副主任冯庆每年都能感受到家长观念和学校强调体育的“交锋”。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宏观层面呼唤全社会正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一所成都知名的公办小学,科大附小在体教结合的路上已经探索10余年,不少举措可谓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体育家庭作业、体育家长会、将学生的健康指标列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等等,“‘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是学校的课程理念。”该校副校长童欣介绍,要推行这一理念并非易事,学校动起来是根基,教师动起来是前提,学生动起来是关键,家长动起来才是保障。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当孩子成为科大附小的新生,家长手里会领到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一年级入学通知书”,一份“家长入学通知书”。在这个“新学堂”,家长要先于孩子作为“新生”入学培训。

  据童欣介绍,针对新生家长,学校会邀请各领域的专家或学校骨干教师开展家庭育儿教育有关课程,其中就有体育专场培训。“目的是把学校的改革理念系统地传递给家长,请家长和学校能够达成协同育人的统一战线。”他表示,学校育人有三个目标,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而体育正是有助于学生实现目标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学校公布的检测数据,“学生近视率为36.5%,低于成都市的平均水平;体质监测的优秀率从2014年的百分之二十几到今年已经超过45%。”童欣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今年学校毕业班学生平均身高为155.24厘米,其中身高最高的一个班平均达到158厘米,“班主任吴华侨是一名体育老师,他有篮球特长,经常带着孩子去打球、摸高。”

  选任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在科大附小早已不是新鲜事,自2015年起,共有27名体育老师担任过班主任,目前,全校52名体育老师中,有15位正在担任班主任。出人意料的是,“这一举措鲜少遭到家长反对。”在学校体卫处主任唐继成看来,2013年开始实行的体育家长会为家长观念的转变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站上讲台面对家长,一开始让体育老师很有压力,“尤其对于年轻老师,不少家长比他们大,先不论家长会不会听他说,单是体育在刻板印象里的地位,单独开会已经让不少家长觉得多此一举。”作为资深体育教师,唐继成听到过太多理由:自家孩子不是运动的料、自己没能力指导孩子完成运动、孩子学业压力过大……“大部分都对体育运动存在误解。”他表示,听到家长尖锐的提问越多,越觉得开设体育家长会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第一位老师,消除他们对体育的误解,才能真正帮孩子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最初,家长会氛围微妙时,唐继成会提问:“各位家长有没有从学生时代就保持至今的运动项目?”他记得,偶尔有人提到登山、跑步,大多数鸦雀无声。“爬山、跑步什么都行,请家长和孩子一起锻炼,为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运动的氛围,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延续好了也许能拓宽人生的路径,若只是当成爱好,也能在未来给他一个排解压力的方式,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家庭和学校最该关注的。”唐继成表示,“道理”还不够,“数据和案例才更有力。”

  身高、视力、运动成绩,一番数据的对比分析便能让家长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变化,而校内不乏运动、学习兼顾的优秀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动”家长。通过每学期定时召开的体育家长会,邀请家长在学校运动会中担任裁判、参与入场式等方式,“健康第一”的思想也逐渐深植家长心中,渐渐地,家庭也成为学校之外的另一个“操场”。

  据童欣介绍,学生在科大附小基本能保证每天近3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回家以后,也要完成体育家庭作业,“老师会通过视频作出动作示范,包括练习时长、次数等,通过班主任向家长发布,学生练习时也需录制视频,回传后由老师进行评定,成绩将纳入体育期末成绩。”在疫情期间,学校还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了跳绳、颠乒乓球等项目的比拼。

  “有了家长配合,学校的氛围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的健康才能真的好起来。”家长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科大附小校长康永邦曾总结道,“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体教融合”更要学校给力

  家长参与不等于学校“转嫁”教育任务。康永邦曾表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形成合力,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学校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从康永邦于2007年到任科大附小校长开始。目前已从教37年的他是数学老师出身,当年看到开学典礼上陆续有学生晕倒,让他“很受刺激”,他多次向媒体表示,教育质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只有竞争没有健康的教育是不顾未来的“短视”行为。

  2008年,学校将儿童“看得远——儿童近视率、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想得通、处得好”等指标纳入对教师和班集体的绩效考核改革,率先在全国提出“儿童健康是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童欣以近视率为例,“学校每年会对学生进行4次视力检测,数据对比后,如果一个班的近视率增长超过5%,这个班的近视防控工作就不到位,班级和老师的绩效和评优就会受到影响。”

  为了让学生走到室外,走上操场,2014年,学校就提出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锻炼时间。此外,学校的阳光大课间延长为1小时,童欣算了笔账,“原来三四十分钟的大课间,学生上下楼、集合后,掐头去尾,真正能在操场上活动的时间就20多分钟。”加上延时服务的课外体育活动,科大附小的操场几乎没有闲时。

  校内随处可见的视力检测表,所有教师统一穿着运动鞋,墙上一个个打破田径、乒乓球等运动纪录的校内明星、“校友”网球世界冠军晏紫的故事,科大附小的校园里随处都有体育与健康的元素。最令人瞩目的是挤在走廊、车库、屋顶的乒乓球桌,“占地总共只有73亩的4个校区,见缝插针放了829张乒乓球桌。要服务于6700多名师生。”童欣介绍,虽然学校出了网球名将,但身处寸土寸金的城里,乒乓球在活动空间有限的学校中更便于开展,“除了为专业队发现人才,更为了让学生从中得益,单打竞争、双打合作、捡球助人为乐。”

  通过10余年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探索,“我们意识到体教融合不仅是为改变体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也是希望体育能对整个素质教育起到杠杆作用。”童欣坦言,相对于中学阶段,小学践行体教融合“阻力”更小,但尤为关键,“小学阶段是每个人身体发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时期,必须打牢基础。更重要的是,这阶段帮家长和学生形成对体育的重视,认识到体育的教育作用,这对学生今后在不同阶段都能坚持体育爱好至关重要。”而这样由家校联动实现“体教融合”的小学多一些,未来中学、高校“体教融合”的路也能走得宽一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