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买来的作品参赛,是在给孩子埋雷

2020年12月04日09:18

来源:钱江晚报

  “定制国奖级别的作品9000元,省奖4000元,如果国奖未获奖可退500元,但‘包得省奖’,未得奖可退全款,所需的作品面试答辩可以负责教授。”这是某网店的广告。

  据澎湃新闻报道,目前市面上存在可定制绘画、网页设计、动画、科创小发明、大赛计划书等比赛作品的“生意链”,覆盖青少年至大学生群体的各类重要赛事。

  代人创作比赛作品,何以竟然成为一门明码标价的生意?商家当然是冲着可观的收益而来,而获奖者除了得到称赞和荣誉外,可升学加分、评优保研加分、获得奖励,双方可谓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的结果是助长了歪风邪气,严重影响了评奖的公平公正性。

  以此手段给孩子提供“助力”的家长们,需要反思。弄虚作假不仅违背了比赛初衷,更给孩子作出糟糕的示范。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一旦东窗事发,无疑会弄巧成拙,摔得更惨,甚至可能毁了孩子的前途,这样的后果承担得起吗?退一步讲,即便通过这种低级的手段获了奖,真的是在帮助孩子吗?这种扭曲的荣誉观,会给孩子传递怎样的理念?一个耳濡目染弄虚作假的孩子,会不会成长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毫不客气地说,家长的弄虚作假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给孩子埋雷。

  正是因为家长有需求,才有了这个市场,所以,去除比赛的功利化,让家长的功利心无以落地,就能规避这个问题。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继续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加分依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看来,靠获奖获得加分的路已经走不通了。不过,获奖还是能为孩子的档案增色,很多家长依然热衷弄虚作假,这就需要对相关各方加大惩戒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比如,代画作品是一种流水线作业,缺乏创造性,往往具有刻板化、模式化的特点,专业评委识别起来并不难,但代画作品频频获奖,说明比赛组织方为了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置公正于不顾,应该受到惩罚,被取缔最好——这样的比赛毫无益处。

  对于参赛造假,教育部也已表态,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代劳者,坚决禁止违背学术诚信要求的行为;对于情节严重或者经警告、提醒仍不改正的,将从竞赛名单中移除,并不再受理举办单位举办竞赛的申请。如此,造假成本提高后,比赛的公正性应能达到一个理想水平。

  对于“代劳”广告的泛滥,相关平台不能放任不管。切实加强广告审核,限制有悖公序良俗的广告,是应有之义。只要群策群力,何愁不能切断代劳参赛的“生意链”?(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