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分数更重要

2020年12月09日10:11

来源:工人日报

  据媒体报道,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推出了《滨江区学校班级微信群公约(试行稿)》,其中提出,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意识,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

  公约发布后,引发家校广泛讨论,舆论很快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势——“群里不公布成绩,有孩子考差了不告诉家长,家长怎么去督促呢”“期中期末成绩还是要公布,可以按学号公布”“不公布成绩,那保送生名单会不会有暗箱操作?”……根据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该标准自颁布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现实中,不少学校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在保护学生的前提下,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清楚自己或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单独告知家长孩子所处的位次,孩子成绩与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的差距等;虽然公布班级所有人的分数,但不把分数与学生名字一一对应。

  上述教育局发布的公约再次引起热议的背后,是人们对隐私权的理解不同,也是家校对孩子培养理念差别的反映。赞成的人认为,孩子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公布名字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反对者则认为,不能把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挫折教育必不可少,让学生直面自己成绩、名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且分数有别于身份信息、家庭住址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隐私信息,只是对个人学业的一种评价,学校、老师、家长需要掌握,选拔性考试录取也以此为依据,并不属于隐私。

  其实,与其争论成绩、排名是否适合公开,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分数、排名或许更为重要。卷面分数只反映了智育成绩,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后进生只是成绩暂时落后罢了。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成绩,发挥排名的正向激励作用,既不能让孩子因为成绩排名暂时靠前骄傲自满,也不能因为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过度施压、揠苗助长,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都是相对极端的做法。

  对学生来讲,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只是一方面。学校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们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也是孩子的必修课,增强抗打击能力不仅有助于其摆脱骄傲、自满等情绪,戒骄戒躁,而且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成绩和排名都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唯分数论,也不能完全不重视成绩。比起纠缠于是否公开、如何公开成绩,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培养和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刘兵)

  相关推荐:

  体育美育进中考引发热议:一重视就考试,唯分数论欲罢不能

  学生成绩排名应该公开吗?专家:应关注孩子整体发展而不只是成绩

  警惕换了马甲的奥数培训班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