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次会议是时隔19年,省政府层面召开的又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是全省刚刚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加快向优质均衡迈进之际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基础教育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新时代基础教育重点任务和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日前
教育部公示了
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我省多位老师获此殊荣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这些委员
请他们谈谈对我省基础教育
都有哪些体会与期待?
一起来看!
王丽娟
王丽娟,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教育部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勇做探行者先行者,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12月24日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是时隔19年,河南省政府层面召开的又一次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大会描绘了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为教育的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优质化发展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尹弘省长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批示和霍金花副省长的讲话,也让我们教育人倍受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
尹省长批示的“教育要五育并举,要立德树人”,道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的回答。我们会在教育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现有的课程、开展的活动,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志存高远,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五育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做“解决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探索者。目前,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需要增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作为河南省教育名片的郑州外国语学校,我们一定会发挥“省示范性高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带动一批学校,走优质化发展道路。目前,我们已经通过合作办学、对口支援、外派专家型教师、共同教研等多种形式,带动了十几所学校走上优质化发展的道路。今后我们也会更加努力,持续探索教育集团化的新路径,下大力气真抓实干,不断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要做“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借这次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突破发展瓶颈、探索评价机制,完善育人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治理水平,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尹省长说:“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重大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作为教育人,我们一定不负领导重托,树立全身心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真正做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
张秋萍
张秋萍,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园长、党委书记,教育部学前教育保教指导专委会委员,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方向明 责任大 河南学前教育再出发
12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尹弘省长批示提到要“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吕玉刚司长讲到:“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学生健康,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下一代”;霍金花副省长讲到:“只有基础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唯有基础教育是公共服务,‘河南食育’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成为我省具有中国特色的幼教名片”;郑邦山厅长讲到:“努力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我备受鼓舞,热泪盈眶,深感责任重大,前途光明。
河南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是基础教育的一大喜事。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协同推进学前教育改革规范发展方面理应有更大作为。
一是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内涵式发展,把自己做成榜样。打造“孩子精灵、团队精英、专业精通、课程精品、环境精美、装备精良、生活精致、管理精准、教育精彩”的高品质幼儿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深入贯彻会议精神,持续开展“河南食育”生活化课程研究,带动河南省首批100所“食育试点幼儿园”和全国43个“河南食育”推广基地,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迈进。
三是坚定走中国特色学前教育之路,遵循普及普惠的办园方向,扎根中原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努力扩大我园优质教育资源,扩充公办学位。通过齐家教育学院,常态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社区、家庭育儿培训,形成合力,真正使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综合育人功能得以实现。
四是开展河南省学前教育城乡融合研究,精准帮扶、公益支教,优质资源共享,广泛宣传科学育儿理念,惠及更多的乡村教师、乡村儿童和乡村家庭,带动我省学前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
五是在“十四五”开局之际,把握机遇、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中心的指导、培训职能和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大化的开放国培平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让优秀的园带动更优秀的园。为提升我省学前教育治理水平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李海龙
李海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明晰使命 敢于担当
为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聆听到了尹弘省长对全省基础教育人的殷殷嘱托和霍金华副省长对我省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全面构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则站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对我省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些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无尚光荣和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在各位领导的讲话和会议文件中,有两个词被高频使用,这就是“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这两个词正契合了我省基础教育从追求量的增长,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到今天更加追求教育内在质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变化。何谓好学校?我想起码要有安全适用的校舍、合格的师资队伍、合适的课程结构、学生的健康成长。这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在学校内部则需要各学科教师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协同用力,实现五育并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中的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开好每一门课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为此教育部设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来加强对学科教学的指导。作为历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一定要利用专委会的资源信息优势,加强对我省中小学历史教学的专业引领,提升教学水平。一是提高认识。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其内容而言,它是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情感、公民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又通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及劳动创造财富推动历史进步的史实成为学生树立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的源泉。二是加强交流。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学习与交流,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式,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共同体,开展多层次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转变观念。引导教师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的研究,重视以学科大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王小翠
王小翠,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教师,教育部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河南省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扬河南教育新精神 拓思政育人新途径
疫情期间,河南省教育厅郑邦山厅长对河南教育精神的诠释:秉持教育报国,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是我们河南教育的精神。2020年12月24日,河南省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硬核的河南教育精神更是得到了新的阐释,对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使命。
这次会议提出的四项重点任务,首项工作就是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面对“十四五”时期对思政课高质量高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的我,更加期待能和广大河南思政教师共同携手努力开拓思政育人新途径。就目前来看,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是需要建好建强师资队伍,鼓励组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修学习,提升能力素质。二是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打破教研区域壁垒、学段壁垒。三是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展示机制,加大加快示范课、观摩课、引领课频率,建立机制,让各级思政教师基本功展示、素养大赛常态化,增强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面。四是搭建平台,设立思政名师工作室,各级基础教研室、电化教育馆互通联动加大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五是鼓励拓宽思政教学空间,建立思政课外实践基地,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
新盛会、新目标,硬核的河南教育人必将同心同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献身河南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担,更有勇气、更有底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为河南教育事业撸袖助威、呐喊加油!
乔健
乔健,郑州市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基础教育负责人,教育部德育工作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共党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名师等荣誉称号。
守立德树人初心 育出彩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题。在刚刚举行的全省基础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中,尹弘省长作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批示,霍金花副省长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作出战略部署,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积跬步至千里,养小德成大德。立德树人非一日之功,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然而,时下的基础教育仍存在着“重智轻德、五育失衡、知行分离”等顽瘴痼疾,制约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亟待正本清源,回归正道。作为入选教育部德育指导专业委员会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期待能与全省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携手同行,共同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铸魂育人使命,推动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教育即德育”的理念,紧紧抓住价值观、课程、文化、实践等关键环节,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更加突出价值观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时时浸润学生的心田。二是要更加突出课程育人。强化全科德育理念,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要求,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内容,发挥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引导青少年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要更加突出文化育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四是要更加突出实践育人。发挥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的育人功能,积极开辟德育“第二课堂”,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五是要更加突出管理育人。将德育工作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六是要更加突出协同育人。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衔接的完整育人链条。
河南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蓝图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我们将不忘初心,聚力前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春前
王春前,郑州市回民高级中学副校长,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
服务新时代,迈向新征程
12月24日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是在“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开启“十四五”征程的关键时期,省政府层面召开的重要会议。
此次会议承前启后,在总结我省基础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我们应抓住“两个重要着力点”,按照三个分类目标,重点完成“四项任务”,实现“五个重点指标”的量化和提升,构建我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同时,在本次大会上,省教育厅还与中国教育学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必将使河南基础教育获得多方面的专业支持。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投入带来的巨大变化:校园更加美丽,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获得满足,教师待遇不断提升,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越来越明显。我们也从本次会议中,深切感受到了政府对教育对人民群众的负责任态度,感受到省政府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问题分析是客观的,确立的目标是高远的,制定的措施和布置的任务是符合实际的。
近年来,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全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投入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设施不断完善,课程实施更加普及,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特色校、省示范校。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实施的迫切性更强,人民对优质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更加明显,这与当前心理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充分之间出现矛盾。这些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认真学习本次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的精神,提高站位,深化认识,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省基础教育的部署中来,结合自身岗位实际,明确目标和任务,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路径,为构建我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而努力。
戴兴华
戴兴华,郑州市85中学书记,教育部安全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在报刊、杂志等媒体发表教育与管理学术文章多篇;获国家、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三项,省社科联成果特等奖一项。
重托所系 义不容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校园安全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最大平台重要保障。随着微家庭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已经成为教育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刚刚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启程之际的总结动员会。会议站在回应社会对优质教育迫切需求的高度,提出了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提振士气鼓舞人心!校园安全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尹弘省长批示、霍金花副省长讲话都对社会关心、关注、关切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既务实创新,又极具前瞻性。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安全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我将在此次大会精神的指引下,针对当下学校安全工作呈现高紧张、泛重视、起步晚、质量低的整体情况,结合我省安全教育实际,充分发挥自身对青少年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决策咨询、实践指导、教学研究等方面作用,为提高我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育领域安全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安全教育课程、培训、科研三个体系,通过安全教育使师生达成知其害避其险、懂其道防其害、擅其技求其生的安全素养,促进生命韧性成长。二是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工作模型和长效机制构建,打造平安校园。三是逐步构建党政主导、教育主体、家庭监管、社会参与、司法介入的“五位一体”安全工作新生态,真正把校园建设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我愿意在我省安全教育领域里竭心尽力,生命之托重于泰山,重托所系,义不容疏!
李玉向
李玉向,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残疾儿童一个都不能少
2020年12月24日,河南省基础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隆重召开,尹弘省长作重要批示,霍金花副省长作重要讲话。大会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部署”为引领,为河南省基础教育工作规划蓝图,突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提出基础教育应该“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完善育人体系、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治理水平”的发展策略,最终实现“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目标。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每一个残疾儿童能够接受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是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是郑州师范学院的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欣喜地发现本次会议尤为关注、关心、关爱特殊教育。一是突出强调了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比如:霍金花副省长指出“特殊教育群体接受义务教育得到有效落实,保障了特殊儿童教育起点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聚焦优质均衡目标,高质量做好特殊教育工作”。二是总结了我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成果,比如:“截至2020年,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6.15%”;鹤壁市“不断破解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瓶颈,完善残疾儿童入学体系,出台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评估办法,成立评估委员会,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6.1%”。三是为我省特殊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要求。比如:“解决特殊教育办学能力不足问题,推动特殊教育全纳融合发展”“进一步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少年助学政策体系,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适合自身特点、有利自身发展、有质量的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特殊教育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都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定好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践行者,应该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厘清我省特殊教育发展方略,突出“融合教育”、辅以“送教上门”,保证残疾儿童都能接受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保证特殊教育质量;加强财政投入,为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残疾儿童一个都不能少”。
鲍聪晓
鲍聪晓,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研究部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学数学教研员。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新阶段,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
12月24日,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顺利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我对基础教育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一、认清新形势,把准新定位
霍金花副省长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基础教育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之计、长远之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这一论述深刻阐明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时代定位。基础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更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入加快实现期,基础教育在壮大基础学科、提升基本能力、夯筑人才基石上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为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大展拳脚”提供了广阔舞台、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立足新阶段,肩负新使命
迈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随着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上学难”而是“上好学难”,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本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质量和均衡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基础教育从全面普及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这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工作的最新使命,必须义不容辞扛起来、做到位。
三、服务新格局,践行新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理念变革、教育变革。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三个基础教育文件中,“改革”都是关键词。对于基础教育研究者来讲,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助力教育改革实施落地,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以评价方式的变革,促教学方式转变,促课堂教学改革;三是要加强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开发,面向全省教育教学改革调研规划和组织实施;四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指导一线教师特别指导和帮扶乡村教师,促进教学改革深入。
身处这一伟大时代,身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一定刻苦钻研、努力工作,为实现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孙红保
孙红保,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教育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兼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国培计划)培训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材培训专家、河南省高(初)中新课程专家指导组成员、河南省高考评卷质检组和评价组组长。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共创“十四五”河南美好教育
在刚刚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上,霍金花副省长为今后我们努力建构河南美好教育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的一个总体方向是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要做好“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等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同时,要改进科学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强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加强美育工作,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重视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理想的教育不应该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美育和体育。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业成绩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内心世界丰盈起来。
目前,我省“体美劳”教育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学校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认识不足,还存在“不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师资数量及专业提升投入不够,不能满足课程的开设要求”“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活动形式单一”“忽视劳动教育,学生欠缺劳动技能,缺乏劳动意识、习惯与品质”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建立机制,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留足时间、创造空间,不断深化育人关键环节、探索课程教学重点领域改革,为全面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创河南“美好教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