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内部人”能办小学入学,全国各地不少家长上当受骗

2021年04月06日10:19

来源:大河网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王新昌

  顶端新闻、大河报近日以《想让孩子在身边上学,他1.1万元辛苦钱为啥“打了水漂”?》为题,报道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进城务工人员为让随迁子女入小学,被“王某岭”分别骗走8000元至8万元一事。“王某岭”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并行骗30多位家长的?河南其他省辖市,甚至其他省份,小学入学或择校被骗的报道层出不穷,家长该如何避免“入坑”?

  揭秘:“王某岭”靠三种途径筛选目标家长

  连日来,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受骗家长,试图还原他们被骗的经过。记者归纳、总结发现,“王某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茫茫人群中,高效率地找到了30多个目标家长。

  方法A:业主群里发广告

  王先生是30多名受害者之一。谈起被骗经过,他直摇头。原来王先生和行骗人“王某岭”同住在一个小区,还是邻居。“我侄女秋季要入学,我就特别留意入学信息,他在业主群里发了一个广告,说花钱能办入学,就这样搭上线了。”王先生回忆说。

  2020年6月11日,“王某岭”和霍某某两人找到王先生,在反复确认了金额、学校后,王先生通过微信转给霍某某15000元。

  “我们虽然是邻居,但以前并不认识,完全是因为业主群里那个小广告,才上当受骗的。”王先生说。2020年9月,他侄女也没能在理想的小学入学,最后回老家的乡镇小学入学。

  方法B:沿街进店推销

  赵先生被骗得更偶然。常年在郑州航空港做小生意的他,看着儿子到了入学年龄,迫切希望留在身边入学。“8月份的一天,店里来了个保险推销员,没谈几句保险业务,开始推销花钱办入学的业务,我就用微信转给王某岭11000元,结果没办成事,钱也要不回来。”赵先生说。

  方法C:熟人介绍

  “我交钱后,想到朋友家孩子也上小学,就主动给他们介绍王某岭,结果害得两个朋友也上当受骗了。”张先生自责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长们被骗经过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基本上是上述三种情况。为何对“王某岭”的话深信不疑?不少家长透露,王某岭自称妻子(记者注,经核实为前妻)是某小学教务处领导,还是区教育局领导亲戚。“有这层关系,他说无论哪个小学都能安排,还能协调办驾照,加上他有个汽车维修店,感觉很靠谱。”一位受骗家长说。

  警方:案件侦办中,期待受害人提供新线索

  本案距离案发时已有7个月,如今进展如何?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近日来到郑州市公安局航空港分局了解进展。分局警务综合大队负责对接的民警,在询问办案民警后表示,目前案件仍在侦办中,前期被刑事拘留的“王某岭”已被取保,“取保不意味着侦办结束,欢迎受害人提供新的线索、证据。”该民警说。

  刑拘了多少天?目前核实的受害人有多少?诈骗金额总计多少?针对这些案件细节,该民警请示了上级部门后表示,“待上级部门批准采访后再做回应”。

  一边是案件迟迟未结案,一边是家长着急却无能为力。对此,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吕悠律师认为,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取得的案件信息属于秘密,待案件到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阶段),受骗的家长们可委托辩护律师查阅卷宗。

  调查:全国各地有不少家长被骗

  轻信“内部人”能办小学入学,家长们频频被骗。

  2019年,本报曾报道了郑州市公安局嵩山路分局侦办的一起案件:一名30岁无业男子尚某,在朋友圈发信息谎称能帮人上郑州优质中小学,先后骗10名家长41万多元。

  不仅是郑州市区,各郊县也频频有家长受骗。比如本报2020年9月11日报道,中牟县的姚某某,自称能将农村小学生、初中生介绍进入县城学校就读,先后收取几十个学生家长各项费用100余万元。

  河南省内关于入学被骗的报道也非常多。本报2021年刚刚报道过一起案例:洛阳姜某自称有洛阳某学校的名额,先后骗取36名家长130余万元。

  不仅河南频发类似案例,陕西、江苏、广东等各地也频频出现类似报道。

  提醒:提前熟悉招生政策,切勿轻信“花钱入学”

  骗子套路五花八门,记者根据报道的案例,梳理了以下7类:1.自称“有门路”,违规有偿招生;2.自称“可借读”,缴费即可安排入学;3.自称可“走捷径”,参加培训包上名校;4.自称“有名额”,民办学校线下违规招生;5.放“迷雾弹”,发布网络虚假信息;6.办“假中介”,伪装官方交流平台;7.自称有“学区房”,可供孩子对口划片入学。

  家长为啥这么容易被骗?仔细分析无非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家长不了解招生政策,特别是没有提前准备入学材料及证件。比如,郑州航空港实验区30多位家长被骗,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提前办理“居住证”。倘若进城务工人员提前办好了居住证,无论是否有房或购房合同,加上其他必备条件,可轻松办理“公办”或“民办”入学,根本不会给骗子留机会。

  另一方面,家长轻信所谓的“内部指标”,以为“花钱”、交“培训费”就能上优质学校,这类情况属于“择校”范畴。根据招生政策,一般的公办学校讲究“划片”招生,一些“艺术”特长的学校会提前面试,“择优”录取,这也是骗子最容易忽悠家长的地方。

  义务教育段学校入学招生工作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必须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纪律。在此,本报提醒广大家长,要提前查阅招生政策,准备入学资料,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要早日办好居住证,切勿轻信“花钱”就能办入学的虚假宣传,以免上当受骗。同时,也告诫那些打着“花钱入学”的不良动机者,切莫“伸手”,否则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相关推荐

  他如何筛选到 30多位被骗家长?

  濮阳一女子为了孩子能上学被骗30余万元!

  为上普惠性幼儿园 郑州近百名家长被骗400多万

  花钱就能让孩子上名校?洛阳36名家长被骗130余万元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