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上博物馆”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2023年12月07日07:46

来源:中国教育报

  裴晓涛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架起过去、连接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桥梁。近年来,各地掀起了“博物馆热”,不仅是旅游黄金周,周末甚至是工作日,一些“网红”博物馆都“一票难求”。

  “博物馆热”何以持续掀起?既有前些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催发带动,也有后续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发、各地博物馆特色周边产品走红等“添砖加瓦”,还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版本馆等新建场馆的“推波助澜”。但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国家重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一再攀升的“博物馆热”中,大学生群体是助力这一现象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通过线上线下打卡、参与博物馆活动,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从“打卡观光”到“沉浸理解”,这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也是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由衷认同。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让“博物馆热”从“网红”变“常红”,需多部门多方面共同发力、多措并举。

  一要盘活特色资源。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好大博物馆,更要激活小博物馆。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一些“网红”博物馆一票难求,但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博物馆无人问津。要充分盘活资源,推出各类特色活动,讲好各地文化故事,让这些小众博物馆绽放风采,走进更多观众视野。二要挖掘文化内涵。博物馆文创,文是根本,创是生命,要基于当地的独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量身定制”,充分调研年轻人的文化审美意趣,打造体现当地文化内涵又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三是加大数字赋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创新展览形式、扩展互动方式,让文物摆脱时间与空间局限,充分“活起来”“动起来”,与人“亲热起来”,给观看者更直接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留下更深刻、更有趣的印象。四是优化管理服务。切实优化售票方式、参观路线,科学设置开放时间,做细做实讲解、停车、观展秩序等配套服务,让公众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一育人资源,将传播知识的课堂延伸到博物馆,将其打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陶冶情操的殿堂、文化交流的桥梁,切实让学生触摸传统文脉、开阔历史视野、提升精神追求、涵养文化自信。学校要发挥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博物馆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培养博物馆行业的专业人才,加强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互通,建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挖掘出更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这波“博物馆热”细水长流,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场“对话历史、涵养文化”的文化交流中,让“爱上博物馆”成为新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行走在更多的博物馆,在博物馆读懂中国历史、找寻精神原乡、获得心灵滋养。

  (作者系郑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