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展示交流2023年精彩成果 青年学子传薪火 红色青春动人心

2023年12月31日11:3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部分高校代表登台

  本报讯(记者 雷嘉)登上过北京人艺曹禺剧场的北师大“青春版”《雷雨》,与李大钊先生“跨时空对话”,以出土文物为原型设计的“铜坐龙”文创,还有在北大红楼等红色场馆取景的“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12月29日,“‘京’彩文化青春绽放”2023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展示了首都高校学子在今年六大机制中取得的优秀成果。中宣部、教育部及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和26所在京高校师生代表近600人参加。

  2023年5月起,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启动。为了挖掘首都厚重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活动设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六大机制、14个项目。通过首都高校师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活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首都文化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7个多月来共举办活动千余场,覆盖16所试点高校20余万人,打造了立德树人的“北京样板”。

  当天的展示交流活动分为“京”彩回顾、成果展示、成果表彰三大板块。行动计划的青年参与者们通过情景演绎、对话访谈、项目汇演、成果汇编等形式,再现了今年在行动计划中经历的一幕幕精彩历程及成果:同学们“与李大钊先生跨时空对话”,展示了信仰行中“觉醒年代”研学行的感悟;《我在北京考古》的“京”彩对话,和同学们设计的、以珍贵出土文物为原型“铜坐龙”等文创产品,展示了古都行中同学们从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获得的启发;登上北京人艺曹禺剧场的北师大北国剧社“青春版”话剧《雷雨》短片,是艺术行“大团小团手拉手”的杰出成果……此外,21篇共约20万字的红色文化研究学术论文、参加红色行的视频和微博达人们在“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中的获奖作品……活动现场,这些优秀成果一一展现。

  活动现场还对2023年度行动计划“六大行”的获奖者代表进行了表彰。当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10所新增高校的代表上台,启动了“‘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2024年新增高校共建合作。未来,这10所新增高校将和首批16所高校一起,在2024“‘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中开启全新篇章。摄影/本报记者黄亮

  综述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打造创新大思政课

  六大机制为抓手 文化育人有新意

  2023“‘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以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六大机制为抓手,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广大青年学生热情点赞、踊跃参与。行动计划立足首都的文化资源禀赋,坚持“送进去”和“请出来”相结合:把优秀文化资源送进高校,也把大学生请出高校参与首都文化建设,打造了一场覆盖面广泛的、强调创新与实践的“大思政课”,打通情感与信仰、知识与能力、学术与创造各个环节,在进一步坚定青年学子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根基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和首都文化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

  思想先行 坚定理想信念

  今年7月13日,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启动暑期“生动实践打卡”,参观了通州区设计小镇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城市副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参观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真看、真学、真悟”感受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生动勃发。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党中央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发展经历了在远郊区县底子上由“生机勃发”到“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的过程。

  这是信仰行的一次典型活动。信仰行让首都高校学子深入一线,组织2000余名大学生走进城市副中心、大兴机场、新首钢园区等首都新地标,与“生动实践面对面”,沉浸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把理论送到身边,邀请李捷、金民卿等理论专家走上大学课堂,开展447场“理”赞青春读书会,组织创新理论知识竞赛,引导青年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推动高校理论社团深入社区企业开展160余场理论宣讲,用青春话语为理论宣传助力。把榜样请进校园,邀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李春、北京冬残奥会冠军刘玉坤等榜样走进高校,开展80场宣讲报告和座谈交流。

  同时,红色行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心田,在研究史料等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把“坚定理想信念”落到实处。在“觉醒年代”研学行中,北大红楼专门成立守常研究院,指导北大、清华等7所高校承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相关史料研究》等16个课题,编写《新青年觉醒年代研学行专号》等6部书籍,推出学术论文21篇、约20万字,大大深化了相关史料研究。“纪念馆之星”精心培育120名优秀大学生讲解员,在香山馆、抗战馆成功上岗讲解。北二外学生还创新地用外语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填补了外语讲解空白。在“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中,千余名大学生参与红色旧址参观拍摄,创作提交了353部短视频作品,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参与创作 树立文化自信

  在古都行和文艺行中,同学们亲身实践和动脑动手创作,一批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初有建树,一批学生原创文艺精品崭露头角,筑牢了他们文化自信的根基。

  古都行中,同学们走进首博库房观摩研究珍贵文物100余组,从西晋时期萨珊波斯风格玻璃钵中发现了北京多元文化荟萃的更多实证,创作出“铜坐龙”、鲁班锁等400余件文创,让文物“活”起来。同学们还“行走田野间探秘北京城”,600余人次师生深入琉璃河遗址等发掘现场,顶着酷暑严寒,与考古队员一起铲剖面、分析地层、修复文物。校园网络达人们还深度参与“重走进京赶考之路”,千余名大一新生用脚步丈量三山五园,感受古都的厚重与繁华。

  文艺行把“大戏”送进校园的同时,也鼓励大学生们参与创作和演出。半年多来,进入校园的各类高质量演出活动覆盖学生4万余人次,话剧《天之骄子》、京剧《盗仙草》等一大批精品走进高校,音乐剧《觉醒年代》学生专场点燃青年爱国热情,还通过公益票让更多学生走进国家大剧院等艺术殿堂。冯远征等一批名家为同学们带来“艺术大师课”,昆曲艺术家杨凤边演边讲《牡丹亭》,让学生真切感受非遗、国粹的魅力。在“大团小团手拉手”活动中,12对市属艺术院团与大学生社团结对共建,在由市文旅局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的汇报演出上,京剧、昆曲、音乐剧、交响乐等节目精彩上演,给同学们带去了一场文艺大餐。作为优秀成果,10月17日晚,由北京人艺与北师大北国剧社结对创排的学生版《雷雨》成功上演,孵化了北大音乐剧《隔壁》等剧目,戏曲《迟开的山丹丹》《二丑》已顺利演出。“同学们带着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做出了大胆删改和调整,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他们这种创作热情。我在这群热爱戏剧的大学生身上看到了‘真’——真实、真诚和真情实感,这是艺术创作最需要的宝贵财富。”帮助北师大北国剧社创排《雷雨》的北京人艺导演唐烨评价说。

  亲身实践 融入文化建设

  志愿行和园区行更是让首都学子直接参与到首都文化建设中来,在从国家重大活动到基层社区的志愿服务中展现青年风采,也有一批促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金点子”涌现。

  “‘书香未来’志愿行项目为我们大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服务构建了桥梁,让文化类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服务社区的结合点,将高校学生的文化活力注入社区。为培养社区青少年阅读习惯、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贡献力量,这是我们大学生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的有效方式。在实实在在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氛围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我们也收获着服务社会的获得感。”在志愿行中和同学们深入社区,带领小学生读书的清华大学电子系大四学生刘国豪回忆说。志愿行中,数千名首都青年既出现在服贸会、北京文化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现场提供服务保障,也深入基层开展日常志愿服务。“名人故事汇”志愿行邀请首师大等高校志愿者走进名人故居义务讲解,涵养家国情怀;“书香未来”志愿行组织大学生走进基层,为孩子们讲绘本、为居民们讲知识;“非FUN创意”志愿行组织印刷学院等高校参与公益广告设计40幅,扮靓社区公共空间2000余平方米。

  园区行更是让青年在城市建设中有所作为。7所高校近千名师生受邀组成“园区导师团”“园区小助教”“园区体验官”等,深入首都各大文化产业园区参观学习,也出谋划策。在20余次园区调研的基础上,他们形成了30余份翔实的调研报告,就园区发展提出真知灼见。清华团队建议隆福寺园区进一步丰富文化、创意、科技类办公业态;中国传媒大学团队建议798园区抓好“智慧云园区”建设;郎园Station等7家园区还为大学生提供了134个展览策划、文创设计等实践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长才干、增本领,为后续研究、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文/本报记者 雷嘉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