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个体差异与高校精准思政

2024年05月22日07: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因材施教”是先师圣贤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也是后世传承和发扬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精准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与先师圣贤智慧的融合碰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深度结合,是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是对学生个体差异与价值的充分尊重。不同于大水漫灌式传统思政教育,精准思政要求“精准滴灌”,前提便是摸准大学生个体差异,做到精准定需。

  青年大学生个体差异

  00后青年大学生成长于幸福的新时代,也成长于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物质条件优越,接触信息“富足”,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普遍头脑聪明、见多识广、好奇心强、学知识快,独立、平等、自由、公正和权利意识强烈。以往强制的、机械的纪律约束和头脑灌输等一些教育手段,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客观实际。在这些普遍个性特征基础上,又由于家族遗传、家庭背景、地域文化、成长历程等方面的不同,青年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体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意识倾向和行动特征四个大的方面。生理特征差异包括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心理特征差异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意识倾向差异则指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行动特征差异涵盖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个人特长、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方面。

  个体差异评估与精准思政的实施

  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大学生的各种个体特征分门别类,建立一个大学生精准思政教育个体评估体系。具体来讲,这个体系可包括三级五类数十个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个人经历、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意识倾向、行动特征五类;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子类,比如“个人背景”下面分出成长地域、成长历程、年级专业等几个指标;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子类,比如“成长地域”下面分出地理特点、文化特点、重大事件等几个指标。整个体系共赋值100分,一级五类指标各赋不同分值(权重),这要根据高校特点而有所区别;二级、三级指标在一级指标赋值下再分别细分赋值。如此评估完之后得出总分值和各级分值,给出评估结语和思教实施建议。这个分值有助于直观比较学生个体差异,但一定不能拘泥和僵化于分值上。对学生的个体评估也必须结合充分的、细腻的文字描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基于这个体系指标,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直接(谈话询问、测试)和间接(走访调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来获取学生个体情况。通过一对一谈话,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地域、成长历程、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等等;通过测试,能够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体能情况、学习能力,等等;通过走访调查,能够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意志品质,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还能核实谈话所获信息的真实性,等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深度挖掘学生个体多模态数据,了解青年大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意识倾向、道德品质、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和间接的信息获取方法结合使用,缺一不可。比如,有的学生在谈话时,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可能不说真话,自卑说成自信,悲观说成乐观,害怕说成勇敢。基于此,高校思政工作者不通过走访调查和大数据分析,就无法获得真实信息,进而误导精准思教方案的定制。

  利用这个评估体系,在完成真实可靠的个体特征评估之后,就能够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这个差异,裁剪出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案,做到“精准滴灌”。可以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等几个方面针对学生个体裁剪定制。在思政教育内容选择方面,以学生性格差异为例,对内向、敏感、不自信的学生,相较于外向、自信的学生,要增加心理健康、性格养成、自信心培养的内容;再以意识倾向差异为例,相较于“三观正”的学生,对没有树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学生来说,就要着重增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教育方法方面,以学生兴趣爱好差异为例,有的学生爱读书,那就以书的形式来教育;有的学生爱刷抖音,那就用抖音来教育;有的学生爱玩游戏,那就把教育内容做成游戏;有的学生爱运动,那我们就来设计思政教育运动项目。在教育过程方面,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为例,有的学生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通过既定的课堂教育就能达到教育目标;有的学生对思政了解得少、学习能力较差,那我们除了课堂教育,还要不断“滴灌”,在各种场合、不同时间持续进行教育和影响。

  精准评估也是精准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通过对精准思政教育内容、形式、过程、效果等的评价,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对学生个体评估是否准确、教育方案是否定制得当、实施过程是否科学有效、实施效果是否达到目标,进而持续修正存在的问题、完善精准思政链条。

  实施精准思政的保障

  要实现基于大学生个体差异的精准思政教育,简单来说,高校教育者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杜绝机器人一般的课堂灌输,要重视个体差异,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创新教育形式,做到“输入”与“启发”、“严肃”与“活泼”、“群体”与“个体”、“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统一。其次,要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精准思政不是某个教师的激情和坚持就能实现的,它是一盘大棋、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推动各部门密切配合,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再次,要打造能胜任精准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精准思政教师必须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素养与理论功底、有职业信仰、能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同时要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紧跟时代、敢于创新的教育理念,也要善于学习,掌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总之,尊重青年大学生个体差异,实施精准思政,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要求,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携手奋进,不断创新,共同打造精准思政教育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范俊峰系山东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教授;徐辑凤系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范俊峰 徐辑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2日 07 版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