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开幕

2024年05月27日10:17

来源:大河网

第十一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开幕式于2024年5月25日在河南郑州黄河科技学院举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哥斯达黎加联合国和平大学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河南省委副书记孙梅君,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章冬梅,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顾问李卫红,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ARI科技城董事会主席、欧洲大学女校长协会原主席居尔松•萨拉莫,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晓红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宣部原副秘书长、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才华主持。

本届论坛主题为“多元文化与共同发展:高等教育领导者的责任”,由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黄河科技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院等单位协办。论坛吸引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代表报名参加,在为期两天的日程中,将安排主题演讲、专题论坛和圆桌论坛等环节,下设五个分论题:高等教育开放与文明赓续、人类共同愿景与通识教育、智能社会演进与教育形态、办学经验与教育智慧分享、多元文化与女性领导力。

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代表论坛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表示在促进多元文化共存、全球共同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工程,亟需全球高等教育界携手同行、凝聚共识、更新理念、善用科技,以此推动多元文化共存与共同发展;高等教育要涵育交流互鉴的全球文明观,促进多元文化共存;涵育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全球发展观,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顾秀莲在致辞中结合论坛主题,分享了三点看法:一是新时代的教育要以促进文化理解和对话为目标。二是筑造适应生态文明理念的新文化。教育要培养适应生态文明的新人,站在生态文明、新文化的高度筹划未来。三是关爱女性,建设性别平等的和谐社会。文明的现代社会,呼唤性别平等主流化,性别平等是检视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成就的基本标尺。她强调,理解、宽容、欣赏,是文化交往三步曲。开掘多元文化流动之河,筑造多元文化沟通之桥,成就多元文化绽放的百花园,是教育的责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伊琳娜•博科娃在致辞中表示,使学习者具备应对当前挑战的能力,需要强调三点:一是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贯穿各个学科的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促进建设更加可持续社会所必需的价值观、能力、技能和知识;二是大学通过革新,在一个变化速度前所未有的世界中教导年轻人批判性思维和好奇心,同时拥抱变革;三是通过人文教育理解社会转型及其管理方式,同时理解并了解他人的历史和文化,培育新的全球公民。

刘利民在致辞中就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倡议,一是树立更加全球化的发展性思维,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的价值,将尊重多元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三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以更加务实创新的精神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墨西哥赛提斯大学校长费尔南多·加西尔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密不可分。他提及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后疫情时代转型,并引用了即将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全球高校领导者视角》报告,他提到,数字技术的应用,如智能校园计划和人工智能驱动平台(如ChatGPT)的整合,标志着教学方法的演变。

章冬梅在致辞中指出,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性别差距基本消除,高等教育中女生教育持续扩大,“互联网+教育”助力更多的女性发展成才,在推进教育公平及妇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就。她表示,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是女性高等教育的盛会,搭建了开放的交流平台,汇聚了世界大学女校长的力量,成为全球女性教育家的精神家园。

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2001 年8 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创办,是面向女性、面向教育、面向世界,聚焦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女性领导力、汇聚世界大学女校长力量,合力搭建交流合作、分享智慧的国际平台。论坛每隔两至三年在中国举办主论坛,其间到世界各地召开分论坛。自创办以来,成功举办十一届主论坛、十一届分论坛。论坛历时24 年,汇聚了120 个国家和地区两千多人次女校长参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诸多宝贵思想,极大促进了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性领导力的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彰显了大学女校长群体对女性领导力提升的引领作用,现已发展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品牌论坛。

本届论坛举办方之一的黄河科技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四十年来,黄河科技学院恪守“为国分忧,为民解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为党和国家培育了3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的创新发展之路。(杨刚要)

编辑:林辉  审核 :阎乃川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