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副校长杨保成:搞绿色教育是要有方法的

2024年05月31日15:20

来源:大河网

5月19日,黄河科技学院筹备40周年校庆间隙,副校长杨保成系统分享了他心中的“绿色教育”,尤其是企业怎样跟大学,结合的场景是什么?

怎么叫“零碳”?  

针对于零碳校园,有三个思考层次,与校园建设、校园环境配套的绿色技术被充分使用,这是物理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产、学、研要融合,学科和专业设置必须跟绿色产业、尤其是技术的未来相连接;三是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有根植于心的绿色价值和理念,并愿意把理念、价值传播到四面八方。黄河科技学院的目标是在2034年学校50周年时,实现碳中和。这个难点在于“改变人”。

初心上锁定绿色教育,一是国家政策的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是不可逆的,这是基本判断;二是技术进步让绿色低碳的成本空前降低,这是基本条件;三是公众对绿色发展的接受度在肉眼可见的提高,这是基本意识。“绿色教育”的落地要依托“教学”,要从教学场景入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跟绿色科技企业、项目结合在一起。比如,与材料、建筑相关的专业,要在校园里被直观地感受到,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要广泛地应用于校园,重要的是要进入课程体系,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嫁接。

企业为什么要支持大学?  

跟企业合作,不能是一次性的交易,合作应该是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割裂的环节,大家的合作场景、合作任务,要跟教学环节、科研环节、学校服务环节打通,师生要全程参与到项目中。而这个过程,企业会愿意参与,试想如果黄河科技学院十年内实现碳中和,最直观的改变是有大量工程要开工、大量建筑要改造、大量场景要更新、大量设备要引进,这就要采购更多的绿色科技产品和服务,从采购中,企业是可以赚到钱的,那我们给企业提供商业机会,就有理由要求企业,让老师和学生深度参与项目,这对企业一定是好事,他们可以获得商业回报,同时在双方的合作中找到有潜质的人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同时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并且借助于大学的科研基础,企业可与前沿的绑定更加深入,这对任何企业都是吸引力。

企业支持教学、支持科研同时也是社会责任的彰显,用流行的话说,可以纳入企业ESG工作。总结下来,采购机会、人力资源、技术前沿、社会责任,这是我们可以给到企业的,如果说还有的话,就是这种绿色科技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河南甚至国内都是比较早的,如果形成模式,就会辐射到更多大学,对企业来说,他就不只是跟我们一家合作,他是跟大学群体合作,寻找合作伙伴的效率会大幅提升,合作成本又很低。

非突发奇想 非一时起意  

二十年前学校就有绿色校园的想法,这也许跟家庭教育有关,比如,我们家从小就不允许浪费, “不浪费”的意识扎根在启蒙阶段,之后读书又是学自然科学,比较早地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等议题。

就绿色和运动不能分开的观点,我和王石先生想法类似。“运动”也是学校的特征。未来半年内,学校将增加和扩建1800平米的国际标准滑冰馆、标准游泳馆,还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射击、射箭、高尔夫和攀岩等运动场馆,整个校园会“动起来”。

我从小喜欢运动,这是父母给我的习惯,准确说是他们给我的终身礼物,我很感恩父母给我的这份礼物,也希望把同样的礼物送给学校的师生。虽然很多人并非天生喜欢运动,但如果校园里、生活中有足够多的运动项目,让运动触手可及,就总能找到一两样不反感的运动,这就是“运动校园”的概念,让大多数人找到低成本参与的运动。

大学是对学生的“投资”

对于“大学”的理解,通过学校四十年的实践,我认为本质是对学生的投资。一流大学对学生付出的成本服务超过学费,为的是获得学生对学校的认可,认同你提供的教育价值,这样的话,学生就愿意反哺学校,愿意为后面的新生提供支持,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支持家里贫困的学生。你看国外所有一流大学,是不是普遍这样?

而学校对于学生的“投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设立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吸引顶级的师资,培养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也为学校后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让支持过你的学校实现良性循环。

要实现这个局面,我们学校预计是30年,还得是各方面进展比较好的情况。学校的发展不能以人的生命周期来考虑,否则做很多事情会局限、变形。今年是学校的40年校庆,在这40年中,学校沉淀的最重要的资产就是精神财富、创新基因还有稳定的核心团队,这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秦佳佳)

编辑:林辉  审核 :阎乃川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