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

2024年06月14日09: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赵磊磊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的两份重要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4)》与《互联网平台青少年保护与发展报告(2023)》,为我们揭示了当前青少年数字素养的现状。报告显示,青少年数字素养的平均得分为3.63分,这一数据虽然相较于过去有所增长,但仅略高于及格线。这既是对过去教育成果的肯定,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数字化浪潮中,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还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高达1.93亿。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个中国家庭的青少年都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是未来数字社会的中坚力量。

  青少年日益深入地融入数字世界,对数字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熟练度。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水平不仅直接关系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我国数字社会的构建质量和进程。一个数字素养高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为数字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一个数字素养不足的青少年,则可能面临被数字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据研究,青少年上网时间与网络素养成反比,而家庭互动与其成正比。这一发现警示我们,要对青少年网络使用习惯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思考,以及重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数字素养的深远影响。与报告中的青少年数字素养得分情况对应,长时间的网络冲浪可能让青少年陷入过于富盈的信息茧房,削弱他们的信息辨识和批判能力,而家庭中的亲密互动则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他们提升数字素养。

  面对当前青少年数字素养提升面临的诸多挑战,应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维度探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全面、系统的方式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

  打铁还得自身硬,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提升必当还是从青少年入手,以塑造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为基础。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必须通过教育使青少年意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一次点击和浏览都代表着自我的选择和决策,每一次点赞与收藏都是个人信息与喜好的流出。同时,在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学会筛选信息、辨识真伪并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了解垃圾信息及违规信息的应急投诉和举报机制,同时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当然,仅从个人方面出发,难以促使青少年自觉提升数字素养。因此,应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数字素养提升问题,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数字素养不仅是青少年需要提升的关键素养,更是21世纪公民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应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从素养教育的角度来看,极有必要架构契合我国教育诉求的青少年数字素养框架,应鼓励各地依据数字素养框架制定详细的数字素养教育大纲,明确各年级、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确保数字素养教育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逐步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中较弱的网络印象管理、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等数字素养。

  然而,青少年数字素养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代青少年在摇篮里见证数字技术的迭代腾飞,他们对于数字技术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家庭,家庭环境奠定了青少年对数字世界的初步理解。家长对于数字技术的畸形实践或是正确引导,深刻影响青少年的数字素养。畸形实践易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社交能力弱、安全意识差;正确引导则能够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数字习惯,培养数字思维和创新能力。家长应当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善用数字技术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父母是数字素养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对于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而言,除了家庭之外,学校、社会、青少年自身均是重要的参与者。当下,构建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家庭是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是数字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数字素养教育的延伸,青少年是数字素养教育的主体,这四个层面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环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青少年数字素养的不断提升,培养出具备较高数字素养的新一代青少年。青少年数字素养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让全社会携手努力,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