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 郑州大学举办数字经济与职业发展高端论坛

2024年06月26日19:1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本报记者 赵文心

  6月22日,由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社会政策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协同支持的“数字经济与职业发展高端论坛”在郑州举办。教育部及河南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多家核心期刊负责人等百余名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参会专家围绕“数字经济与职业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与研讨。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会长王路江、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会长、浙江工商大学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王杰秀分别致辞。共同表达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探讨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创新性。

  王利国在开幕式致辞中特别介绍了郑州大学职业发展教育专业,指出职业发展教育学科是郑州大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布局建设的新型交叉学科,设置了全国首个职业发展教育二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出版了全国首部职业生涯教育学专著,入选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于2023年入选了河南省重点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成绩显著。

  方伟提出,当下举办此次论坛,一是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必然地、历史性地重塑就业市场、职业形态和职业路径,论坛以“数字经济与职业发展”为核心主题,回应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二是当前科技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更新、AI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其实本质上都是为人在服务,我们把数字经济与就业联系起来,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底层逻辑是把我们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三是就业有赖于发展,要创造新的有质量、有文化的、有技术的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基于毕业生群体从需求侧入手来解决就业问题。

  王路江说,“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正逐步走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当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为引领和支撑我国数字经济新一代增长的主引擎和主战场。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引发产业结构性转型升级,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从而对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人力资源的积累开发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王杰秀指出教育要服务于职业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帮助劳动者做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发展规划,让他们具备适应时代需求的就业能力。

  在本次大会的主旨报告环节,七位专家学者从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产教融合等多个视角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发展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问题。

  方伟以《主动变革——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做好人才培养与生涯教育工作》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方伟阐述了数字经济背景下要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合作协同能力的人才。他认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就业工作的思路是: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和优化,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针对数字经济对教育工作的新挑战,他提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要与社会、企业、高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要思考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要营造“在全社会营造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就业同样出彩”的良好社会氛围。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许世杰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产教融合如何促进高质量就业?》为题进行分享。他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产教融合被国家高度重视。他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讲述了产教融合促进就业的基本逻辑。针对产教融合如何促进高质量就业,他认为,一是要从中观和微观共同发力支撑宏观。如成立职教集团联盟、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专业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产教融合发力的落脚点在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指出,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是一个非常急迫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目标不清楚、自我发展定位不准确;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已经初步具备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意识和准备,大学所组织的创新创业计划与大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具有积极作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在于大学生主体性发挥;项目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刘铸以《职业发展教育学科建设几个关键问题》为主题进行分享,围绕职业发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职业发展教育学科建构的方略展开。首先,职业发展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它涵盖所有的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领域。所以建立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是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郑州大学作为全国第一个职业发展教育二级学科建设需要义不容辞地承担引领、推动、带动全国这个方向学科建设的发展。其次,职业发展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现在许多高校对职业发展教育学科建设认识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工作存在短板,学校、社会和行业缺乏共同推进职业发展的体系。最后,他阐述了职业发展教育学科建构的方略。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赵北平以《高校生涯教育本土化探索底层逻辑探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首先,他阐述了生涯发展结果的逻辑,认为生涯发展结果的核心是认知问题,认知影响人的思维,思维影响人的行动,行动导致结果。个体可以通过知识学习、环境学习和实践学习拓展自身的认知。随后,他围绕着生涯意识开展了深入的论述,提出个体的生涯意识是由价值观、职业观、成才观和幸福观组成,其中价值观是导向,职业是载体,成才是职业发展的目标,幸福是生涯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分享了生涯发展认知思维导图和生涯发展行动思维导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琛以《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的青年就业力提升与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需要思考数字经济下中国青年就业力问题。他强调一方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关于青年就业力的中国策略、中国贡献和中国经验。另一方面要转变认识论,青年就业力实际上解决的是青年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塑造自己的能力。他指出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我们的研讨会和所讨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投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一种理念和情怀,我们需要思考中国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以及内涵和外延。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建华以《论技术变革与教育转型》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指出了教育转型与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当教育走在技术前头的时候,教育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扩大中产阶层。但当教育落后于技术的时候,教育的发展不但没有提高人们的收入,反倒会使得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随着经济的转型,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冲击。旧有的以培养知识为信念,以技能观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必须转型,创造力、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等品质逐渐变得重要。其次,他认为,技术的变革应该是解放人,而不应该是替代人。因此未来需要一种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来为每一个人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教育需要回归其育人本质,高等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最后,他指出如何运用技术推动教育的转型,必须重新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才;需要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培养更聪明的提问者;需要注重人之所以为人的美好品质,更深入的认识人性,培养人性。

  专题分享环节,与会专家就“数智时代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等主题做了报告,回应了数字经济对职业发展及教育转型带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激发了与会专家的深度思考和热烈讨论。期刊面对面环节,《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江苏高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主要负责人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互动。

  本次会议体现了“跨界”合作,与会者来自政府、高校、企业、新闻出版界等,这种碰撞也必将激发新的学术生产力;同时,会议邀请到教育部、民政部的领导以及多家核心期刊的编辑对职业发展教育学科的发展进行指导,是学科建设一次意义重大的“跨出”;会议更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跨域”交流,演讲的专家学者涵盖了经济学、社会治理、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交叉融合的特性。本次会议关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环境下职业发展教育的问题,回应的是国家的重大关切,充分展现了研究主题“前列”。与会专家分享了“前沿”研究,观点具有创新性;专家学者的研究具有预见性和洞察力,充分体现了本次会议的“前瞻”性。

  王杰秀进行总结陈词,他指出:一是能力与就业在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继续强化就业的重要性。二是数字经济具有两面性,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在创造大批劳动岗位的同时,也导致很大一部分低端劳动力被替代,甚至包括医生、律师等在内的岗位均存在被替代的风险。三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人的主体性培养与发挥,同时指出中外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明显区别,即:中国从毕业生的角度提供就业,国外则是从社会人的角度推进就业。

  此次论坛的召开对于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未来我省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大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将数字经济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养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和数字化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